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情
那年的冬季,苏北的寒风如刀割面,凛冽而刺骨。一位瘦弱的姑娘蜷缩在杂草丛生的角落,手中着两根青涩的玉米,她的眼泪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冰珠。谁又能想到,这救命的粮食竟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更出人意料的是,六十年后,这对历尽艰辛的夫妻面临了比饥饿更加严峻的挑战——他们的子女们面带泪痕地宣告:“爸爸、妈妈,我们必须将你们分开照顾。”
在那些饥饿岁月中的爱情,比玉米面更加纯净无暇。1958年的一个雨夜,被小婶赶出家门的春花遇到了老董,在那个时刻,他们谁也没有想到“爱情”这个字眼。在那个年代,能够活下来已经是一种造化。老董给她的不是浪漫的定情信物,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希望。后来村里人议论纷纷:“董家小子捡了个童养媳,真会算计!”但他们没有看到,在寒冷的冬季,老董赤脚跳入冰窟窿捕鱼,只为给坐月子的春花补充营养。
如今的年轻人常常引用“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俗语,但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老一辈人都深知:曾经饿过肚子的人,反而更加珍视情义。就像春花时常念叨的那样:“当年若不是他给了我那两玉米,我早就饿死在草垛里了。”这句话她重复了六十年,直到老伴瘫痪在床,直到她自己遭遇脑梗险些先走一步。
孝道成为了最令人痛心的难题。当儿子们商议将两位老人分开照顾时,八十岁的春花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个连杀鸡都不敢直视的女人,紧紧抱住瘫痪的老伴:“我们要死也死在一起!”她不懂什么“最优养老方案”,只知道这个为她暖了一辈子脚的男人,现在需要她的陪伴和照顾。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浇下。大儿子在连云港的住所仅有8米,小儿子在深圳的居所仅够三人转身。请保姆?即便是城中村最便宜的护工也要4500元一个月。兄弟俩在院子里抽烟思索良久,最终憋出一句话:“要不……我们把老宅卖了吧?”
我们仿佛陷入了父母曾经的困境之中。看着病相依为命的父母,我们突然意识到历史在轮回。当年爷爷奶奶用七年饭钱留下了春花,如今我们则要为父母的尊严而努力。然而这一代人面临的困境更加残酷——县城医院的护工费用甚至超过了退休金,深圳的保障房排队要等八年之久。
有个细节让人感到格外心酸:老董摔伤那天,他原本只是想修漏雨的屋顶。这如同多少中年人现在的写照——白天在办公室里制作报告和演示文稿,晚上则要赶回老家修理老房子的电线。我们总以为时间还有长长的一程,却忘记了父母已经等不起我们了。
当孝心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抉择?最终兄弟俩做出了决定:在连云港租下一套带有电梯的一居室,两家平摊费用。这个方案虽然漏洞百出——万一保姆偷懒怎么办?老人生病时谁陪诊?但至少保留了父母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看着母亲用颤抖的手为父亲喂饭的情景,儿子突然领悟到:白头偕老并非童话中的水晶鞋那么美好,而是在生活的琐碎中仍能相视一笑的勇气。而我们这一代人或许连这样的勇气都难以给予父母了。
此刻我想问屏幕前的你:如果换做是你面对这六十年相守的父母将要分离的情况会作何选择?又或许更加直接地问:当我们也步入暮年时是否会成为子女通讯录中那个“不方便接听”的未接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