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的三个典故


品茶悟道,诗意相随。欢迎诸位至【悠古诗阁】一隅,同品诗茗岁月。

诗词之好,众人皆知,诗词中的典故更是妙趣横生。每当明晰诗中典故,那种乐趣犹如探险般引人入胜。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两位北宋大文豪的词中世界,感受那充满智慧的典故之趣。

两位大文豪就是张先与苏轼,他们作品中的两个典故——“永丰柳”与“扬州鹤”堪称妙绝。

提及苏轼,可谓家喻户晓;而张先虽有些许陌生,但他在北宋初期却与柳永齐名,同为青楼歌伎题材的词人。其中,柳永年长张先六岁。

张先与欧阳修虽年龄相差悬殊,但同一年进士。那时欧阳修二十四岁,而张先已是四十一岁的“老前辈”(古代算虚岁)。他们的主考官是名声显赫的太平宰相晏殊。而苏轼比张先小四十七岁,二十一岁便进士及第,主考官正是欧阳修。

唐朝有位长寿诗人贺知章活到八十六岁,而张先更是长寿的代表,活到了八十九岁,这在古代实属罕见。

晚年时,张先与苏轼交往甚密,二人常常以诗词交流心得。传言中有一个苏轼调侃张先的故事:话说张先八十岁时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小妾,还颇为自豪地写下诗作来炫耀。苏轼读后,也以诗回应,两人的诗作中不乏幽默与调侃。

现在让我们回到主题,来谈谈他们的词以及词中的典故。

怀才不遇的“永丰柳”

《千秋岁》为张先所作,词中提到的“永丰柳”源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诗中描述了长安城永丰坊的一棵柳树,因地处偏僻而无人问津。后来,“永丰柳”便常被用来代指怀才不遇之人或受冷落的女子。

贪得无厌的“扬州鹤”

苏轼的词作《于潜僧绿筠轩》中提到了“扬州鹤”。这个典故源自古代一个故事:晋朝时四人饮酒论志,其中一人说愿驾鹤成仙;另一人则说希望集、发财、成仙于一身。这里的“扬州鹤”便成了贪得无厌、十全十美却不可得的象征。

这两大典故不仅是诗词中的亮点,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两个典故,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理想与追求,还能体会到诗词中的韵味与乐趣。

除了这两个典故外,诗词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之处。如“此君”代指竹子,出自王徽之的故事;还有“大嚼”及成语“望门大嚼”,比喻心中想而得不到手时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诗词中的典故如同宝藏般引人探寻。通过这些典故,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还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希望在未来,我们能一同在诗词的世界里继续探寻更多有趣的典故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