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武传翻译


重新阐述关于高中语文教材中《苏武传》一课的翻译问题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里的《苏武传》一课,有这样一句“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然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这句话被翻译为“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听取供词”,这一翻译引起了一些困惑。大家对于苏武的角色定位产生了疑问:他究竟是审问者或旁听者,还是被审问者?

为了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在于搞清楚“受辞”的含义。教材对“受辞”的注释是“听取供词”,这一解释主要来源于《汉语大词典》。《辞海》则将“受辞”解释为“接受审讯”。这两种解释看似矛盾,但实质上都是围绕“口供”进行解释,只是叙述的角度不同。

从审问者的角度看,“受辞”可以理解为“听取供词”或“接受审讯”、“进行审问”等;而从被审问者的角度看,则可以解释为“接受审问”或“供认不讳”等。

比如,在一些古籍中,“受辞”的使用情境多种多样。有的句子中的“受辞”主语是被审问者,如赵广汉知事突入丞相府,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而有的句子中的“受辞”主语则是审问者。“受辞”的翻译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灵活处理,不能机械地照搬词典的释义。

回到“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这句话,结合上下文分析,苏武在单于心中是参与叛乱的嫌疑人,是受审者。单于想通过审问苏武来搞清楚汉朝使者的情况。苏武在这种场合下只能是被审问者。

从语法和语境上看,本句与《汉书·赵广汉列传》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兼语式句型。“苏武”既是“召”的宾语,也是“受辞”的主语。“受辞”的意思应该与“听取供词”或“接受审讯”相符合。

史学家对教材这句话的理解也较为一致。他们认为苏武是被审问者,而非旁听者或审问者。例如,《新译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全译》和《资治通鉴全译》等权威著作均将此句翻译为苏武被审问的情境。

《苏武传》中的这句话应当翻译为“单于派卫律召苏武来接受审问”,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将其译为“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听取供词”。这一翻译的纠正对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准确理解并翻译这句古文,需要综合考虑教材注释、古籍例句、语法结构以及史学家的观点,灵活而准确地把握“受辞”的含义和苏武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