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实训一般都大几
我体验了北京化工大学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实习
身为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实习的先行者之一,李彦奇同学亲手操作注塑机,不到30秒便生产出一副高质量的护目镜。他感慨道,自己系统学习了注塑机的工作原理,并亲自上阵操作,效率和质量的惊人表现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工业制造的魅力。
图为北京化工大学参与“高工实习”的学生们,他们佩戴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护目镜,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
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与试运行,北京化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将原有的“金工实习(金属加工成型)”转变为“金工+高工”的协同实习模式。这一模式转变不仅涵盖了从金属材料到高分子材料的全面教学,还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与现代工业生产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目前,该实习已向校内83个班级近2500名学生开放。
为了实现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工业级实践教学,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在2018年与塑料机械工业协会合作,联合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国内首家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塑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平台为学校开展“高工实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机电工程学院的“英蓝”实验室在精密成型和模具设计加工方面,基于高分子材料PVT特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研发了光学级塑料零件形性调控技术及成型装备,并进一步开发了供教学使用的护目镜智能生产线。
为何选择“3D复印”护目镜智能生产作为工程实训的教学案例?杨卫民教授解释道:“这是结合当前防疫形势和现代工业技术发展趋势所作的决定。”护目镜虽然外形简单,但其成型工艺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具有代表性。而且,这种护目镜的生产线正是该校师生在抗疫期间紧急搭建的,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情感与记忆。
回忆起那段战“疫”岁月,谢鹏程教授表示,当时实验室人手紧缺,但经过短暂培训,留校师生即投入生产。这段经历让他更加认识到工程实训中加入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实习的必要性。这不仅能在特殊时期迅速进行应急物资生产,还探索出了一种面向智能制造的创新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工实习”的一大亮点是其实训流程与实际工业生产流程的高度吻合。课程教师谢金钊博士表示,虽然制作铁锤是大学里的难忘经历,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发现在学校中的实训与工业生产存在一定脱节。“高工实习”的升级转型不仅是对铁锤与护目镜的简单替换,更为学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教学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将学校师生在科技抗疫中的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引导同学们认识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思政课程的同步进行,提升了学生们的爱校荣校意识,推进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如今,该校工训中心已建立起涵盖增材制造、等材制造和减材制造的系列化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为国内其他院校的科教融合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