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假音突然唱不出来了


歌唱技巧之应对“真假声打架”现象

在歌唱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有一种经历,那就是在唱低音时真声占主导,而到了高音区却突然转为全假声,造成前后声音的不协调,这种现象便被形象地称为“真假声打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混合共鸣”的发声状态。

当唱低音时,我们应以胸腔共鸣为主,辅以咽腔(包括喉、口、鼻)的共鸣,同时头腔共鸣则起到点缀的作用。而在中音区,咽腔共鸣则成为主导,胸腔与头腔共鸣各占一定比例。到了高音区域,头腔共鸣则应成为主要部分,咽腔共鸣作为辅助,而胸腔共鸣则逐渐减弱。这种划分并非绝对,歌曲的演唱中,只要我们根据音高的变化适时调整共鸣腔的比例,并保持气息的稳定,便可以避免“真假声打架”的情况发生。

在歌唱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遇到声音发虚的问题。这往往是由于对真假声的概念理解不正确所导致的。有人误以为亮亮的声音就是真声,是唱法的标志;而虚虚的声音则是假声,等同于美声唱法。这种错误的观念长期持续,便会导致声带闭合不正常,进而出现漏气的情况。实际上,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于科学地利用的自然资源,通过长期的协调训练,形成一种科学的发声状态。这样的发声状态可以使人的声音变得明亮、圆润、丰富且极具表现力。

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若能调整好气息和共鸣腔的比例,那么漏气现象自然会逐渐改善。特别是在唱高音时,我们需要将气息调整至更深的位置,同时提高头腔共鸣点的位置。利用腹肌、肋肌和横膈膜相互对抗所产生的力量来控制气息对声带的冲击,这样便可以避免喉头上升、气息上冲以及声音嘶哑的问题。这种协调控制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

对于那些热爱歌唱的朋友们,如果你们想要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可以通过点击文章下方的“了解更多”进行系统的学习。我们期待你们在歌唱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发出更加美妙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