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挺尸是什么意思


阿蛮之重庆篇

《重庆言谈》一书,为记者深入巴渝地区,搜集本土俚语之精华的实录。也是一位作家以小说笔法,描绘重庆生活,解析地方文化的佳作。其显著特点在于文字活泼、幽默,富有生活。历史故事与现活自然融合,随意点染间,文化知识与人生哲理已悄然渗透人心,读之令人感到轻松愉快。

本书在解读重庆方言俚语时,呈现出两大显著特点:

一、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打烂仗》一文,以一个现代故事为引子,讲述了何叔在的奋斗历程与回归的缘由。文中将“打烂仗”一词的来源与明初皇位之争的李景隆战事相联系,展现了历史长河中的种种壮阔与变迁。重庆人在使用此词时,更添几分幽默与调侃的意味。这种从大历史角度入手的解读方式,不仅形象贴切、通俗易懂,也展示了作者广阔的视野。

《猫杀》一文则以重庆人的性格为切入点,通过引入巴蔓子和董尽伦的故事进行解读,展现了重庆人的刚直与勇武。而《老火》一文则从《巴县志》中引经据典,清晰解释了“老火”一词的来源和含义。通过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味。

《哦喝》篇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历史事实的描述,深入分析了重庆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在灾难面前的坚韧和希望。这些都展示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恨死一堂血》一文在讲述不同人的故事后,深入挖掘了重庆人的性格特点。用词直接而不感伤,真实而缺乏抒彩。作者准确概括了重庆人性格中的直率和烈性。

《将就》一文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重庆方言中的文化传承功能。从古文经典到日常口语的使用,揭示了重庆人用词时既有的情绪和心态。《背油》一篇则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重庆农家生活的点滴,以及人们节俭的生活态度。

对于一些只在重庆方言或巴蜀方言中存在的词语如“跨尿山”,本书在解读时引用了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作者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如对某些词语的注音标注等细节问题。

《重庆人绝不拉稀摆带》一书中还对许多其他词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不仅提供了详实的文献依据和历史典故,更以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诠释。这样的解读方式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这些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理。

不过在仔细研读中,作者也指出了一些词语解读的不足之处,如“杀角”和“猫杀”等词的语源解释不够详尽。“杀角”一词背后可能隐藏着丰富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经验,“猫杀”则可能从字义上另有解读。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

总体而言,《巴渝方言录》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有价值的地方文化材料。作者对重庆文化的深刻理解得益于其作为记者的经历以及小说写作的功力。对地方文化材料的运用自如、材料的鲜活性和实用性都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底。

孔子曾言:“礼失求诸野。”重庆民间保留了许多原本属于朝堂上或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包括其独特的方言俚语。这些不仅是对汉语文化根脉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重庆人对汉语文化的重要贡献。《重庆言谈》一书便是这一贡献的记录和解读之一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探究。

【若您手握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提供报料,一经采用我们将支付稿费酬谢】联系我们请关注微信号:ihxdsb或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