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问仁的仁是什么意思
编者按
自古便是诗歌的国度,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自先秦以来,诗的教育意义及社会功能逐渐显现,其旨在全面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追求君子仁德的境界。以孔门为代表的古代教育体系,将诗教作为基本教育内容,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君子。接下来,我们将发表一系列与诗歌及其教育意义相关的论文。
《诗经》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作者:张文轩(中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多变。诗教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何理解并传承孔门乃至传统文化的诗教观,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古代,诗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中多次提及诗的教育功能,如在学习音乐的也要诵读《诗》,舞蹈《象》,学习射箭和驾车等技能。这样的教育方式,旨在使学生能够达到政事专对、言出必行的境界。
孔子时代,礼崩乐坏,周代雅乐制度逐渐废弛。孔子为了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文化整理工作,其中包括删选《诗》《书》,定《礼》《乐》。他的这些努力,为后来的六艺之教奠定了基础。
孔门教育以《诗》为逻辑起点,强调个人道德的整体提升和成德的目标。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论及六艺之教,其中以《诗》的论述最多。有人认为,“诗最先立教”。
《诗》教作为孔门教育的根本,其核心在于触发人心的仁觉仁悟。诗的功能和文体决定了其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诗》能感发人的意志,使不仁者有觉知,进而向仁的方向发展。《诗》中多取譬喻,读诗需能读出其譬喻之义,这有助于广博人的见识和心胸。
《诗》教的利处也伴随着弊端。仁德君子常推己及人,可能使自己陷入被欺罔的境地。但孔子告诉我们,仁者并非不能察觉欺诈,而是可以选择不逆诈、不陷于被欺的危险中。这需要学识和变通,需要明白经权之道。
《诗》教作为孔门乃至传统教育的逻辑起点,其核心在于培养君子的仁德之性。在今天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诗》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相关稿件:
① 探讨《诗经》中重章换词的叙事艺术及其教育意义
② 玄言诗创作中的言意表达与才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