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情不好会想喝酒


谢朓楼之别与酒的沉思

自古以来,酒在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欢庆喜事还是应对出差应酬,它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饮品。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中抒发了他对酒的独特情感。诗中描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的场景,以及他对于人生和酒的深深思考。

“小酒怡情,酗酒伤身”,这句话你是否深有体会?你是否注意到,总有些人一旦开始饮酒,就难以自控?

近日,来自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有了一项新发现。他们研究发现,大脑中某些区域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酗酒行为的影响。

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标题为“Kappa opioid受体在床核中调节啮齿类动物的成瘾性饮酒行为”。

那么,如何界定暴饮呢?

根据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的定义,暴饮是指在两小时内达到法定饮酒的中毒标准。

具体而言,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在两小时内饮用了超过四杯的酒;对于男性,饮用了超过五杯的酒,那么这便被定义为暴饮行为。

这里所指的杯量大约为一杯12盎司的啤酒,五盎司的葡萄酒或标准1.5盎司的蒸馏酒。

在探究大脑与成瘾行为的关系时,研究者发现大脑中的受体系统与成瘾有着紧密的联系。各类性物,包括如,都是作用于受体系统。

大脑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受体——κ受体。这种受体与信号无关,通常被视为反奖励系统。当人们感到压力和不满时,这种受体系统会起主导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饮酒并感到愉悦时,这是由于令人愉快的受体被激活。但当人们开始感到恶心、头痛并情绪失控时,就是κ受体系统在起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一现象,研究小组发现关闭大脑中的κ受体可以有效地减少过度饮酒行为。

这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为何抑制令人不快的κ受体能够控制饮酒行为呢?

原来,研究人员认为κ受体系统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情绪状态容易引发酗酒行为。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研究团队首先确定了与κ受体相关的暴饮行为涉及的大脑具体区域。这个区域与动机行为和应对压力有关。

该区域内含有许多κ受体,使其成为研究调节过度饮酒行为的关键目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杏仁核中的κ受体如何影响暴饮行为,研究小组专门对小鼠的这一区域进行了处理。

研究结果显示,阻断杏仁核中的这些κ受体并不能完全消除小鼠的饮酒行为,但确实降低了其饮酒的意愿。如果将此情况类比到人类身上,就如同一个人原本每晚都要喝一瓶酒,但现在只喝一杯。

这一发现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杏仁核中的κ受体系统在促进酗酒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未来是否有可能开发出一种物来控制酗酒行为呢?

该项研究的领导者、查尔斯顿酒精研究中心的霍华德·贝克教授表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了解潜在的治疗方案,并希望新疗法能帮助那些酗酒者或处于戒酒门槛的人员减轻过度饮酒的意愿和动机。”

参考文献:

来源: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