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法是什么


在自然中体验教育的魅力,在研讨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让教育回归本真,近期,成都市某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分园展开了一场以“野趣盎然乐园”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此活动围绕自然教育、游戏设计与教师指导策略,开启了一场充满趣味与深度的探索之旅。

自然中的空地奇遇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偶然发现了一片未被利用的空地。看着空地上的轮胎和植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希望能在这里开展“小小探险家”的游戏,想要在此处搭设篝火烧烤区。教师敏锐地感知到孩子们的这份兴趣与创意,鼓励他们积极地向园长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和谐的沟通,园长亦认同孩子们的想法,这片空地最终成为他们的游戏乐园。

教师的深度思考与研讨

当空地得以启用后,教师们开始思考如何使其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天地,并安全有效地开展游戏。教师们齐聚一堂,就“野趣乐园”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其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如何平衡自由探索与游戏中的安全保障?经过集体研讨,大家认为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游戏“导师”,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野趣游戏项目。

走进“野趣乐园”

“野趣乐园”究竟是何物?这不仅是简单的探险游戏,更融合了角色扮演、自然探索、团队协作等多种元素的综合。园内教师通过研讨、查阅资料,深入理解“野趣乐园”的游戏模式,为后续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环境共创:智慧碰撞

对于游戏环境的打造,教师与孩子们共同开动脑筋。针对实际问题,如是否可用自然材料进行创作,师生结合“野趣乐园”的特点,合理设计场地空间。利用低结构材料如石头、砖块、树叶等,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野趣的“烧烤营地”。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与指导

当环境搭建完成,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游戏。教师也在思考如何在游戏中既给予幼儿自由,又提供适时支持。针对“如何在游戏中进行有效观察”“如何介入与指导”等问题,教师们展开新的研讨,明确了观察的重点与核心。力求在自主游戏中做到“放手不放任”。

反思与优化:从游戏中看见成长

首次游戏结束后,教师们深入分析幼儿的经典游戏片段,发现原先投放的材料并不完全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教师们调整了材料投放策略,使其更贴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通过现场观摩与新的观察视角,教师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与发展需求。

持续的教研与实践

“教研过程中,我们采用‘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研究模式,致力于为幼儿创设最佳的自主游戏环境。”该分园负责人表示。本次教研活动通过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野趣游戏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多方面的发展。未来,幼儿园将继续追随孩子的兴趣,让野趣游戏真正成为童年的快乐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