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姓和什么姓是世仇
炎陵县的百年老集市——霍家圩,历史悠久,源于清朝时期。它坐落在河漠河的河畔,是县城与周边乡镇的交通要道,兼具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便利。此地位于河漠和河东两大自然区域的中心,人文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圩场古树掩映,风景秀美,令人心旷神怡。从高处俯瞰,霍家老圩就像镶嵌在河漠河风景林带的一颗璀璨明珠。
圩场位于西片乡镇与县城的交通干道两侧。在圩场南端的主干道旁,屹立着一座十三层高的砖石结构文昌塔。塔身呈六面状,尖顶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塔身上的彩绘壁画和飞檐给人以视觉享受。而塔上鸟雀成群,是多种鸟类的栖息地。远望之下,田野、宝塔、树林、河流和圩场错落有致,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据传,这座塔的建造背后有两大村子的世仇渊源。霍家村与西台村的村民曾因农田灌溉水源问题争执不休,甚至大打出手。霍家村为求之道,请来风水师察看风水。风水师提出建造此塔以镇住西台村的风水。于是霍家村倾全村之力,与西台村接壤处建起了这座塔。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山渠道水利工程的修建解决了两村农田灌溉问题,缓和了两村的矛盾。但该塔的建造仍被视为带有色彩的人文景观。1967年,霍家村的村民因和团结问题,主动拆除了这座塔。
从主干道往北走过一座宽阔的木桥,便来到圩场的南门口。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戏楼,行人都要从中间的倒U字形大门中穿过。尽管戏楼历经风雨沧桑,仍能从其遗存的斑驳中窥见当年的雄伟与壮观。
戏楼旁的路边有一棵两人合抱的古柳树。这里曾是者惨遭的地。霍家村的志士们在此地展现了他们的精神和英雄事迹。
圩场东侧是一所在炎陵县举足轻重的乡镇学校,以霍姓宗祠为雏形创建于抗战时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完全小学,再后来升格为完全中学,并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乡镇初级中学。
记得当年在河东完小读书时,班老师利用圩场的便利条件,时常我们去圩场上表演一些简易的节目如对口词、三句半等。虽然演技不怎么样,但很受群众欢迎。
原公社机构所在地就在圩场附近。炎陵县历史上第一个公社——火花公社就诞生在这里。后因行政区划变动改为三河公社。公社旁边建有公社大礼堂,可容纳千余观众,是新中主参政的历史见证。
圩场南北两端是空地,是百姓买卖牲口和禽类的场所。圩场西侧则是古树林,与圩场结合部有块草坪是艺人卖艺的场地。每当艺人铜锣一响,便会吸引众多看客。
在圩场的两侧,是两排整齐的砖瓦房店铺,房子上下两层布局分明。下层是安装着活动门板的店铺,主要有杂货店、百货店、铁器店等;上层则是住房或客房。店铺商品琳琅满目,百姓所需应有尽有。
记得霍记粉店的老板娘是个热情的大胖奶奶,她的粉店现榨现煮现吃,味道鲜美可口;而廖氏理发店的师傅们待人和善、童叟无欺、服务态度好。我每次经过圩场都会和同学们在此逗留一段时间或理发或闲逛聊天吃粉或者喝上一些甜品以缓解口腹之欲来减轻一天的劳累与学习压力增添些许快乐心情的好去处。
逢圩的日子里圩场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气息和文化氛围也体现了当地的勤劳和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环境的制约以及陆路交通的发展八十年代后期霍家老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她的历史作用和文化价值仍然不可忽视。如今她已将昔日的繁荣和辉煌让位于新的县道旁的圩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