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揭秘普宁培风塔

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后坑村山麓的普宁培风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迹。该地古时隶属乌犁乡,因此也俗称为“乌犁塔”。这座塔的建设始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当时的普宁县知县萧麟齿倡导,并得到了洪阳方氏家族的方士第、方苍壁等人的协助。经过一年的秋收与次年的春耕,耗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其中包括一千多枚银锭,历时六个月才得以完成。

“培风”二字取自《庄子·逍遥游》中的“鹏鸟乘风”,意味着借助风的力量来飞翔。塔身高达36米,外观为七层八角形,采用砖土混合结构,仿照楼阁式样。整座塔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丽。塔内为空心结构,游客可以通过内部的石阶登上各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级数,总计120级石阶。

塔座底边长9.8米,高1.65米,四周装饰有石栏杆。值得一提的是,塔的底层设计了塔门、石门框和门联,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细工艺。塔门高达2.77米,宽1.3米,呈现拱形设计。从第二层开始,每层都开设四门,由于塔是八面体结构,相邻各层的门相互交错,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塔檐部分则采用了红砖叠砌而成,第七层的塔还设置了藻井,外有走廊,廊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卷草花纹。而塔的顶部则以生铁铸成的大葫芦及三轮仰莲作为承托,显得别具一格。

除了其建筑特色外,该塔的塔门上还刻有一副精妙的对联:“七级高擎雄巨汉;千峰环拱壮扶舆。”这副对联描绘了游览培风塔时的美丽景象,抒发了对普宁培风塔的热爱以及作者顶天立地、壮志凌云的情怀。上联描述了七级浮屠高擎云霄的景象,下联则描绘了千座山峰环绕拱卫的壮丽景象。这副对联从低处到高处、由近及远、由静及动地细致描绘了景物,使七级浮屠与千座山峰之间的景色互相映衬,增添了更多的趣味。

普宁培风塔作为普宁八景之一,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然基本保持了原貌,成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地标。

作者背景:

倪学用,一位热爱文化与历史的作家,其作品常在各类报纸与刊物上发表。

来源:

本文来源于《潮州日报》,发布于2016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