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快了精神崩溃


在夜幕降临之际,林小满又在她的朋友圈掀起了一场情感。“方案已经改至第八版,甲方再次要求‘再增添一份青春气息’,我则玩笑般回应:‘臣妾若要年轻,唯有投胎一途!’”这是她无数次在深夜朋友圈中流露出的情感写照。

她的日常工作环境充满挑战,包括冰冷的奶茶在办公桌上静静地放置着,电脑屏幕发出的蓝光让她眼睛疲惫不堪,而甲方则不时地发送长达60秒的语音信息。她形容说:“发疯文学成为了我赛博世界的镇痛剂,若非如此,我或许会真的走向天台。”

林小满游走于豆瓣网的“发疯互助小组”。她发现小组内的人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方式来宣泄情感。有的成员以五百字的语言催促发货,有的则将PPT以《甄嬛传》的台词风格撰写:“你究竟要这福气还是不要?”在她的观察中,这些看似疯狂的文字背后,实则隐藏着深刻的愤怒:“我们并非真的发疯,而是现实我们假装疯狂才能生存。”

如今,她的咖啡馆墙上挂满了顾客的疯狂言论:“公务员考试失利的我是下水道的鱼”、“相亲对象说我和ChatGPT一样,我回他‘那你倒是给我提供数据啊!’”虽然有人批评她消费痛苦,但更多的人表示:“这里是我唯一敢承认自己的地方。”

林小满最近经常看到“卡皮巴拉”水豚的视频,弹幕中飘过:“情绪稳定得像个无动于衷的尸体。”这让她明白:如今的年轻人,一面用发疯的方式来对抗过度的竞争压力(内卷),一面又羡慕水豚那种看似平淡却自在的生活态度。

因此问题在于——

如果“发疯”被视作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那么这个不断追求“正常”的世界,是否像一座大型的精神病院?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最近一次发疯是因为什么原因?(对暗号:你心中的发疯故事)

希望上述回答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