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实训的实训过程
“叮咚!叮咚!”在钳工车间内,身着深蓝色棒球服的年轻人们,正挥舞着亮银色的锤子;在普通车工的车间中,不断响起“滋滋”的声音,同学们精确地操控着精度为0.02mm的控制器;另一位同学手持面罩,操作着电焊工具,其光芒照亮了整个电焊车间。
金属加工工艺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们接触工程材料的重要实践课程。自10月8日至10月19日,郑州大学201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313名学子,齐聚郑州大学北校区,首次参与了金工实习的洗礼。
创意:情感见证的工艺品
在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中,同学们需参与7大工种的学习与操作。从全凭手工打磨的钳工,到操控车床制作锤柄的普通车工,再到利用铣床制作锤头的铣工等,每个工种都需同学们倾注心血与汗水。
在普通车间里,同学们经过五天、数十道工序的锤炼,打造出银色的小锤子。这把小锤子不仅是每位参与金工实习学生的纪念品,更是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付出辛勤与汗水的象征。这把锤子被亲切地称为“工科生的情感信物”。
以钳工车间为例,毛宇扬摘下手套,手握小锤柄和大锤,一次又一次地敲打着这代表着努力与付出的信物。即便气温仅有18度,他的额头上依旧汗如雨下。
专注:精雕细琢 细微之处见真章
在普通铣工车间中,老师要求同学们利用铣床在锤头两侧精确制作出宽度与高度均为0.1毫米的阶梯。
在另一车间内,“0.59毫米无法契合”的对话此起彼伏。为提高精确度,同学们需要仔细调整机器上的刻度距离。每格刻度为0.02毫米,他们需要细致入微地转动25个刻度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特别是锤柄与锤头的连接部分,尤为关键。机器可完成锤头上的圆孔加工,但锤柄的底面半径则需要学生人工把握。为确准,该半径需控制在6±0.5毫米之间。
多次尝试、小心翼翼的切割和不断复核后,余财智、张铭鑫、杨旭三人终于完成了这一关键步骤。他们欢呼雀跃,满脸喜悦。
“金工实习不仅是技能的学习与磨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匠精神。”总负责人王金学老师强调,“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于他们的学习乃至人生都具有深远意义。”
协作:携手并进 无私互助
面对一个313人的实习团队,每日从校园乘大巴至北校区,以及每天回程的安排都需精心。
在实习期间的一次清晨,于云飞突发肠胃炎。年级长范亚强得知后立即陪同他前往校医院检查。在确认其情况稳定后,两人又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返回实习工厂。
一次因不慎被锁在厂房外的学生事件中,组长王自豪快速安排人通过食堂打包饭菜送至窗边进行救助;其他同学们也都乐意分享自己的座位,给站立的同学使用。
为便于管理,年级委与老师们商讨后决定将学生分至多个小组进行管理。每两天轮换一次工作种类,并由组长负责统计人员及收集工作心得等信息。
当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结束时,“每一个同学都是团队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范亚强老师这样说道。
(特约记者 许何樱子 吕舜)
(改稿:许荣光)
(图片:许何樱子 吕舜 摄)
(编辑:伊合帕拉木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