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和张旭谁是草圣


在书法史上,张旭与怀素二人被誉为“颠素”,他们的名声相当,都被尊称为“草圣”。学术界普遍认为,在笔法的丰富性、情感的深刻性和整体的艺术境界上,怀素相比张旭尚有差距。就连“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也直言不讳地评价道:“张旭笔势的玄妙,绝非寻常之辈所能企及。怀素虽然才情横溢,但相比之下却略显奴仆之态,更不用说其他人的模仿了。”

怀素年轻时曾有志于学习张旭的草书真谛,但遗憾的是未能如愿见到张旭本人,而是与张旭的弟子颜真卿不期而遇。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使怀素间接领悟了草书的奥妙。从某种意义上说,怀素可以说是张旭的“徒孙”。那么,“爷孙”二人的草书究竟有何不同呢?颜真卿用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缘由。

昔日怀素遇到颜真卿时,他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学书经历,言语中透露出自己书法的崇高境界,仿佛达到了与自然争锋的地步。但颜真卿听后淡然一笑,仅以五个字回应:“屋漏痕如何?”这五个字令怀素恍然大悟,他立刻站起身来感叹道:“我明白了!”所谓“屋漏痕”,是指雨水在破旧房屋的墙壁上留下的痕迹,其形态凝重自然。

有学者认为,颜真卿的这番话实则是将自己擅长的“篆籀笔法”传授给了怀素,让他领悟了中锋用笔的重要性。相较于飞鸟惊蛇、坼壁之路等看似华丽的技巧,这更接近于书法的本质。

回到话题本身,颜真卿的这番话其实指出了怀素书法的一个最大问题——书写速度过快,导致其如“信笔由缰”。这正如李白在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怀素醉酒后倚绳床,顷刻间写下数千张作品。笔触如同飘风骤雨般震撼人心。”然而关键在于,怀素对于这种快速的书写方式感到非常自豪,故而在颜真卿面前也不免炫耀自己的飞鸟、惊蛇之技。

而像“屋漏痕”这样的形态,它的笔画既有遒劲自然之处,又给人一种“力透纸背”的感觉。相较之下,虽然张旭写字也快,但他却能同时保证线条的饱满质感。正如黄庭坚所说:“怀素的草书工于瘦劲,而张旭的草书则显得。瘦硬之笔触易作,但要做到肥劲却难上加难。”

那么为什么张旭能在快速书写的同时避免怀素那样的细润不足呢?答案在于他的楷书基础极为深厚。在书写时,他能够自如地将楷法融入其中。因此他的草书既可随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即使放纵也能合乎大道。

对于上述的讨论和观点,您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起探讨书法的魅力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