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历史文化简介


五台山佛教历史演进纪实

在的东汉时期,建设已蔚然成风,汉藏佛教共融发展,即使历经四次的法难也未能使五台山的佛教之火熄灭。近期,有探访历史的记者走入了这座拥有近两千年香火传承的五台山,为我们翻开了这一部生动而鲜活的佛教史。

五台山的佛教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东汉年间。据史载,早在公元68年的东汉永平十一年,佛教便传入五台山,并在此地兴建了大孚灵鹫寺,成为我国佛教的“释源宗祖”之一。

大孚灵鹫寺正是现今规模宏大的显通寺的前身。它与洛阳的白马寺并肩,同为最古老的。自此,五台山开始成为的佛教中心。

随着历史的推移,至北魏孝文帝时期,仅在环绕灵鹫山峰的周围就建立了12座,五台山因此成为了文殊菩萨的道场。

隋唐时期是五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唐朝时,五台山已有360余座。著名的唯识宗创始人窥基、律宗初祖道宣、七帝门师澄观等高僧都在此传教。五台山于是拥有了包括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等在内的众多,与汉传佛教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漫步在五台山的山路上,游客不仅可以见到身着皂黄袍服的汉传僧人,还能看到身披暗红色袈裟的藏传。元代时,为适应藏传佛教的发展需求,胆巴国师首先提出在五台山兴建的建议。后来,元代诸帝在此兴建了大量的和佛塔,推动了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兴起。

如今,五台山不仅汇聚了自唐代以来的汉传佛教各,还吸引了希解派、萨迦派等藏传佛教。这使得五台山成为了汉地独一无二的“汉藏佛教圣地”。

明朝初期,黄教(藏传佛教的一派)传入五台山,形成了青庙(汉传)与黄庙(藏传)共存的独特格局。除了这些外,五台山上还有融合显密的,如塔院寺等。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的一次重要转变中,部分青庙被改为黄庙,和尚也转为身份。这一变革催生了五台山的汉文化。

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曾言:“五台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可以说,五台山的佛教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佛教史的缩影。这里不仅是的圣地,更是文化与交融的见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