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横一气书喇叭打一成语


书法艺术的创作起始至关重要,经过深思熟虑,方可确立作品的格调。如王羲之所言:“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而孙过庭在《书谱》中也强调了"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的艺术准则。

不论是文章还是书法,都需要先有意境构思,方可做到胸有成竹,大胆落笔,一气呵成。这便是章法布局的意义所在。成熟的书法家在丰富的创作经验基础上,能够轻易地创作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初月帖》是章法与风神相结合的杰作。其章法居于首位,以笔法、字法为基础,达到更高的艺术层次。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变化,但又不失统一和谐的风格。

《初月帖》为王羲之晚年所书,是其艺术臻于化境的体现。此帖虽看似逸笔草草,却率意畅达、天真自然。从释文可以看出,此信札是王羲之在山阴会稽内史任上所写,反映了其当时的生活状态和艺术心境。

从笔法上看,《初月帖》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如“山”、“报”等字,结字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字形随其而变,行距疏密有度。整体看来,古人对友人的书信非常认真对待,从王羲之抱恙但仍认真书写的态度中可见一斑。

王羲之虽然身体欠佳,但心情似乎并未受影响。在信的开头“初月”二字中,他放笔直取,将“初”字末笔顺势直下写“月”字,月的撇画与上个字的最后一笔相连形成一道长线条。其笔法高超之处在于行笔过程中有振颤,粗细、弯曲变化丰富。

在章法布局上,《初月帖》的每一行、每一字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如“之”、“报”等字结体大小适中,点画之间呼应自然。而“近欲”二字则重新起笔,藏锋入笔,与上两个字的空白处形成对比,跌宕起伏。整篇作品中,横竖对比明显,行行呼应,顾盼生情,收放自如。

整篇《初月帖》六十一字,分三十四组进行叙述。笔法、字组、行列等通篇章法都意在笔先,而又是自然书写。其横竖对比、行行呼应使得整篇作品生动活泼。董其昌评价此帖:“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 这也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学习书法不仅要注重技巧的运用,更要理解其内在的精神和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初月帖》等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书法的精髓和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