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兽简短概括50字


岁序记忆

历史的中,春节的脚步声已然回荡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据历史学者考证,春节自夏朝的“岁”开始,经过商代的“祀”,再到周朝的“年”,已经成为了我们先人们的重要节日。每逢腊尽春初,天气回暖之际,人们便会宰杀牲畜,祭祀神灵与先祖,祈求新的一年平安无灾。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大年三十除夕夜的氛围,由唐朝诗人史青所写,其精炼简朴的文字让人倍感亲切,难以忘怀。春节,又称为一岁之首,民间俗称过大年。它是由上古的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而重要的风俗。

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度团圆饭,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样的画面总是让人心生向往。小时候的春节,总是充满了欢乐与期待。吃美食、穿新衣,都是让人心生欢喜的事情。而那些因过大年而闹出的笑话糗事,更是让人回忆起来忍俊不禁。

守岁是过去过大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历史资料记载,最早守岁的习俗出现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人们在大年三十的除夕夜通宵不睡,让家里灯火辉煌,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欢快地交谈,营造出一种祥和温暖的气氛,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古诗中也有对守岁的描述。唐太宗在《守岁》一诗中写道,人们在年终岁寒中辞旧迎新,宫闱里仿佛吹进了春风,巨大的红烛点燃了,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这种喜庆欢快的氛围,让人感到非常有感染力。

几千年来,守岁的说法代代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凶兽叫做“年”,每年除夕夜都会出来。人们为了驱赶年兽,于是有了贴春联、放鞭炮、点灯等习俗。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摸索,人们发现年兽怕火、怕光、也怕红色。每年的最后一天,人们都会贴春联、放鞭炮、点灯,以驱赶年兽。

对于我小时候来说,虽然过年有压岁钱、美食等吸引人的地方,但我对守岁却并不喜欢,甚至有些反感。那时候没有电视,“春晚”更是无从谈起。即使年夜饭再好吃,也吃不了一整夜。往往是一家人还在吃着、说着的时候就吃饱了,然后出去消化消化食儿,和小伙伴们一起做做游戏、放放鞭炮。这时候大人就会好言好语地相劝哄着不让睡觉甚至用压岁钱来诱惑我们。

压岁钱是过年时大人们给孩子的一种传统习俗礼物它的给予常常在夜里的零点左右也就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才给的而且常常是少额的一毛两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给我们的期望增加了一抹甜蜜的滋味即使不多却足以让人期盼一整年当我们收到这份心心念念的压岁钱时就像是了却了一桩心事般开心接着就象征性地吃上几个饺子然后不管不顾地随便找个地方就呼呼大睡直到大人叫醒我们该去给街坊邻居拜年了这时新的一年便正式开始了……

作者介绍:陶玉山先生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济南人自1981年开始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其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并有多篇被收入文学作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