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导游颐和园解说词50字


张立

近日,北京市人对《北京市旅游条例(草案修订稿)》进行了审议。修订稿中明确规定,对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故宫、天坛、颐和园等景区,应逐步实施讲解员管理制度,未获得景区讲解员证的人员不得在这些景区从事旅游团队讲解服务。这一规定引起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关注。

在旅游热潮不断高涨的当下,如何吸引游客成为各地各景区的头等大事。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旅游经营者的收入与游客的数量息息相关。一些景区服务人员却采用讲述野史、传闻的方式来吸引游客,这种做法实在低劣,将旅游从一种身心感悟的体验变成了身心受苦的过程。

多年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给导游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导游提及的游客旅游的三大问题: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景点拍照,完全忽视了旅游的真正含义,包括对所到景点的自然、人文含义的认知。在提升旅游品质方面,提高文化感悟至关重要。而以讲野史为噱头显然与提升旅游品味背道而驰。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并非所有景区服务人员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即使在天坛、颐和园等国内外著名的景区,也有导游大讲特讲野史来吸引游客。这似乎是市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故宫、颐和园等景点的历史悠久,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宝藏。一些导游却舍弃这些宝藏,选择讲述野史来迎合市场,这种做法确实让人感到惋惜。

这些景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此丰富,但一些导游却选择讲述野史来替代对正史的研究和宣传。这可能是由于景区介绍过于简单、标准化,或者导游为了追求所谓的卖点特色。讲野史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些不了解特定历史文化的游客可能会被误导,认为故宫某个景点真的是野史中所描绘的那样。虽然导游一时获得了经济利益,但这种做法却了游客的“无知的心”,也扭曲了旅游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更损害了景区的特定文化传承和品牌。

旅游不仅仅是看到历史建筑、文物古玩和古树名花,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这些建筑、文物和树木背后的文化故事。导游有义务帮助游客了解一个真实的文化景点,而不是让游客记住一个低级趣味、不真实的景点内涵。对于自然景观和文化景点的讲解,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但绝不能以野史等段子来扭曲甚至杜撰景观的内涵。

无论是作为游客还是旅游从业者,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旅游讲解拒绝八卦的重要性。这需要切实加强对导游等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导游自身也应加强自我学习,从不同角度呈现一个有趣、有味、有内涵的真实景观。我们还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景区的人文和自然内涵,将景区原本的文化面目以更加鲜活、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方式呈现给游客。

诚邀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思想之窗”,在您的支持下,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内容。成为我们的整百订阅用户,您将有机会获得一本作者签名的新书《历史的脉络》。我们已准备好礼物,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