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玩笑的定义是什么意思
原创解读
在百科之中,玩笑被定义为一种言语或行动,能够使人感到乐趣与欢笑,也指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玩耍与嬉戏。定义虽简,其内涵却颇为丰富。比如:“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被视为对人的侮辱。”这句话就揭示了玩笑的边界与善恶之分。
玩笑的善恶之别在于其是否尊重他人感受。那些让人在愉快的笑声中交流,不致让他人感到不快的玩笑是善意的体现。反之,如果玩笑让对方感到难堪、不舒服,那么这种玩笑就是非善意的了。正如百科中用到的那个例子,它无情地揭示了恶意的玩笑所带来的伤害。
你发现了吗?在孩童的世界里,他们之间的互动往往不涉及太多的玩笑。这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论是善意还是恶意。而成年人则更擅长于运用“玩笑”来掩饰真实的意图。
成年人的玩笑背后,有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开玩笑者可能会在心中预演这个玩笑的展开方式,以及期望达到的效果。这种表达方式有时是有意识的策略,尤其是在某些不便直接表达的情况下,借助玩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成为了一种策略。
也有时候这种表达是潜意识的流露。当我们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脱口而出心里话时,那可能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给这种真实的话语披上“玩笑”的外衣,有时是为了避免尴尬或冲突。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发生的情景。小明与小林是同事,他们一起吃饭、出游,关系看似融洽。然而在一次爬山的过程中,小林的一个“玩笑”让气氛变得尴尬。小林在崴脚后喊出“老公,等等我”,让小明误以为是在开玩笑,而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的是她内心真实的情绪和需要帮助的渴望。小明后来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决定保持距离。小林的这一举动就是给自己真实想法穿上“玩笑”的马甲。
与此另一种形式的“玩笑”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一位新员工被老员工要求请同事喝奶茶,当新员工婉拒时,老员工的言语充满了挑衅和欺负的意味。这种带有主观故意的玩笑显然是恶意的,它不仅伤害了新员工的感情,还导致了新员工的离职。这种行为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把握玩笑的度?
人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要用“玩笑”作为掩盖自己恶意行为的借口。穿着“玩笑”的外衣去伤害他人,只会出人性中的恶。我们应该学会用善意的言语和行为去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