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要说什么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与困惑?

家长们常常在接送孩子时,向幼儿园的老师询问:“老师,我家孩子今天表现如何?”而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挺好的”。这样的对话,是否让你也感到一丝尴尬和无奈?你心中是否充满了疑问:孩子是否在幼儿园受到了欺负?是否好好地午睡了?是否交到了新的朋友?

我们不应老师的不够细致,因为在一个班级里,有二十多个孩子需要照顾。老师们每天处理孩子们的哭闹、喂饭、换尿裤等事务,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样的回答,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

实际上,“无效沟通”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家长们常常用一种“考官式”的思维方式去提问,导致老师们只能像“答题机器”一样回答。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改变沟通方式。

避免这些常见的提问方式

不要直接问:“老师,我家孩子今天被欺负了吗?”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让老师觉得家长对其工作存在疑虑。

不要说:“我家孩子在家可乖了,怎么到你这儿就调皮?”这样的话语带有责备的意味,对老师的士气是一种打击。要知道,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不同,恰恰说明老师需要家长的配合。

避免深夜11点发语音消息给老师。应该尊重老师的私人时间,除非有紧急情况,沟通最好是在接送孩子时进行,或者提前预约。

采用更有效的沟通方法

1. 采用“事实+需求”的方式精准提问。

错误示范:“孩子吃饭了吗?”高段位话术:“宝宝最近挑食,今天午饭的青菜他尝了没有?我需要在家怎么配合才能帮助他改善饮食习惯?”这样的问题能让老师迅速抓住重点,同时也能感受到家长的育儿理念很科学。

2. 使用“共情+信任”的方式进行沟通。

错误示范:“孩子说不想上幼儿园,是不是老师对他不好?”高情商话术:“最近孩子情绪有些波动,您觉得他在适应集体生活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全力配合解决!”这符合《正面》的理念:“关注解决方案,而不是追究责任。”

3. 建立“观察+行动”的沟通闭环。

错误示范:“按照您的建议做了但没用!”正确做法是:“上次您建议玩角色扮演游戏后,孩子愿意分享玩具了。这周我们新增了绘本共读活动,请问您觉得幼儿园可以如何将活动进行得更深入、更有效?”这样的反馈能让老师感到有成就感,更愿意为孩子付出心血。

建立更好的家园关系

知名园长李跃儿在《关键期关键帮助》一书中写道:“家园关系的本质在于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节奏。”这意味着家长和老师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在日常细节中展现关怀。比如孩子病愈返校时,附上一张小卡片表示感谢和关心。

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比如老师布置手工作业时,积极配合并表达对老师的支持。记住:教育不是老师和家长的“踢皮球游戏”,而是让孩子在两种爱中游刃有余。信任和体谅能促进老师更多地关注和照顾孩子。

(关注我们的账号或频道,解锁100个让老师更偏爱你家娃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