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后家长意见及建议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上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筹划进行家庭访问。不少班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拒绝,他们以各种理由阻止老师家访。这一话题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入户家访的讨论愈演愈烈。许多自称教师的网友认为,家访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目的而设立的。他们认为,通过入户家访,教师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和生活状态,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避免因“面子问题”导致的帮扶不精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在校情况的综合评估,探索更符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模式。他们认为,家访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也是实现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
不只是上海地区,反对老师入户家访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近期,浙江地区有家长在网上发起了关于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网友表示不喜欢。深圳的一位家长也在网络上强烈建议取消家访,并列举了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如形式大于实质、打乱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家庭隐私等。
对于年轻一代的“90后”家长来说,他们对家访持不欢迎态度的居多。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入户家访制度在过去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如今通信方式多样,是否只有入户家访才是增进家校联系的唯一途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面对面沟通仍然是重要的交流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只能在家中进行。教师可以与家长约定在校接待、在咖啡馆、公园等地见面交流。如果老师提出家访,而家长同意的话,可以进行家访;若家长不同意,则可以选择其他交流方式。这样既尊重了家长的意愿,也给了教师和学生家庭更多的选择空间。
家访的形式或许真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符合现代家庭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家校沟通方式。
本篇文章来源:潮新闻。希望对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方式的探讨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