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结束的时间来得更快一点
每日的早晨时光,总是充满了生活的节奏感:五岁的阳阳在妈妈的催促下,始终把袜子穿反,令母亲忍不住急切地呼喊“快点!校车快要到了”;幼儿园内,老师们常常对时常迟到的小雨说:“怎么又晚了,妈妈没催你吗?”家长们常常误以为催促能让孩子更快行动,却未曾意识到,这种“快一点”的催促,正悄悄地影响着孩子对时间的感知。
一、孩子的时间感是如何逐步建立的?
0-3岁:以日常事务认识时间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分钟”“小时”等时间概念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依靠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来理解时间。比如一岁多的宝宝在看到妈妈拿包时会知道“要出门了”,而两岁的小米在听到微波炉发出“叮”的一声时,会明白“该吃饭了”。他们的思维还无法很好地理解复杂的逻辑关系,只能记住一系列的连续动作,如“吃完辅食—玩玩具—睡午觉”,这些形成了他们最初的时光概念。
与其期待他们理解复杂的时间表述,不如给他们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比如告诉孩子:“把积木收拾好,我们就可以出门了”,“妈妈洗完脸后,我们再一起读绘本”。通过将动作与接下来的活动相联系,孩子们逐渐形成了对时间的感知。
4-6岁:通过速度感知时间的长短
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注意到时间的流逝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他们发现等待妈妈下班的时间过得特别慢,而看动画片的时间却一晃而过。他们通过观察沙漏的流动、动画片的集数等可视化的工具来理解时间。比如看到老师搬床的动作,他们就知道“该睡午觉了”;在玩煮饭游戏时,使用计时器倒计时来计算“煮面条需要8分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对时间的把握还不准确,但通过重复的日常活动如“早操后是上课”、“上课后是加餐”等经历,他们逐渐了解了“上午”和“下午”的区别,并开始明白“10分钟”可以完成什么任务。
7-12岁:学会规划时间完成任务
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开始接触到具体的“时间任务”。他们需要早读前交作业、课间10分钟内完成上厕所和喝水等任务。起初他们常常估算错误时间,如误以为“收拾书包只需3分钟”,但实际上却花费了更多时间。
二、频繁催促孩子“快一点”的三大坏处
1. 依赖家长催促
当孩子习惯于家长的催促时,他们往往无法自主管理时间。比如表姐的儿子在上初中后依然每天熬夜写作业到凌晨才完成。从小母亲总是催促他“快点写”,但现在没人催促他写作业时却不知道如何开始。这种长期依赖家长催促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主动安排事情并容易拖延。
2. 引发孩子的反感
当家长频繁催促孩子时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例如邻居家的女儿在写作业时每5分钟就会被母亲催促一次结果反而故意磨磨蹭蹭把原本20分钟的作业拖成1小时。过度的催促会让孩子觉得厌烦甚至故意拖延以反抗家长的催促形成恶性循环。
3. 无法准确估算时间
被频繁催促的孩子往往无法准确估算做某件事需要多长时间。比如朋友的孩子上高中后总是答不完考目因为他从小习惯了被催促而没有机会自己体验完成一件事所需的时间长度。因此大脑对于时间的判断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如果总是被催促就无法得到充分的练习就像学走路时总被抱着就无会自己走一样。
三、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感?
1. 使用简单工具让时间可视化
对于3-5岁的孩子可以使用图片表和沙漏等工具帮助他们理解时间概念。例如制作一张“早上要做的事”图片表并贴上穿衣服、刷牙、吃早餐的照片让孩子按照图片上的指示行动;使用沙漏告诉孩子“沙子漏完我们就回家”。而对于6-12岁的孩子则可以通过绘制每天的时间图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比如写作业前先列步骤每完成一项就打个勾等。
2. 让孩子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并体验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孩子一些自让他们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如早上穿什么衣服、先做什么任务等这样可以让孩子觉得有控制力并能体验到拖延的后果从而学会珍惜时间。例如早上穿衣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