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简短小故事


XXXX年的初夏,我踏入渭南师范学院,心情带着一份紧张和期待。回想起当时,外国语学院的前身英语系在汉马校区的东南角静静地伫立,红砖砌成的小楼与爬山虎相互映衬,深红色的木门在开合间发出吱呀的声响。清晨时分,从这栋小楼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操场上晨读的学生身影;傍晚时分,活力四溢的学子们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着青春与汗水。

我的初教经历是给历史专业的学生讲授《大学英语》。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些与我年纪相仿的学生,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好奇与期待,也有着些许的疑虑与审视。我以微颤的声音开始了第一节课。虽然课前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真正站在讲台上时,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显得过于生硬,互动环节也不够流畅。学生们的反应并未达到我预期的热烈程度,课后我感到十分沮丧,深刻认识到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此以后,我时常聆听学院老教师的课程,教案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我对教学的观察与思考:阎老师如何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王老师如何用《双城记》的选段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音室如何设计阶梯式的跟读训练等等。

XXXX年,渭南师范学院迁至美丽的朝阳校区,学校的整体教学与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提升。这里不仅增添了多间多媒体教室,就连黑板也由粉笔书写转变为智慧黑板,可以播放电子课件。作为初次使用智慧教室的教师,我经历了从技术恐惧到技术驾驭的转变。记得第一次使用交互式白板时,我不小心误触屏幕导致课件错乱的情况,反而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XXXX年春天的线上教学显得格外紧迫。因而导致的在家上网课的情况下,我用小小的电脑屏幕代替了熟悉的三尺讲台。在阳台搭建起简易的录播台进行《英语语法》的直播课。从最初的混乱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我不仅掌握了线上授课的技巧,还学会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日后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下了基础。

随着的结束,英语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现在的《英语语法》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前、课中、课后都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平台和资源。本学期开学后,学校更新了教学设备和设施,鼓励教师使用智慧型教学方式。

在智慧教室为学生授课的日子里我深感荣幸与满足。(编辑:朱芳转 于占豪)

此篇文章有幸荣获“我与渭师的故事”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