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食品店需要多少钱
“看,深圳这个地方,机会多着呢。”小贩推着煎饼车,声音里满是南方的湿润。他的破旧三轮车上支起一个简易的煎饼架子,锅下是摇曳的煤气罐,伴随着车轮的颠簸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
我叫周志明,二十六岁,刚经历了一场变革。那个年代,国企的浪潮席卷全国,“下岗”成了千万工人心头的痛。我工作的国营纺织厂最后一天,老李头抱着他用了十几年的工具箱,眼圈都红了。
“志明啊,咱这手艺,可不兴丢。”老李头的话语中满是不舍与期待。
我何尝不是呢?那台“蝴蝶”牌缝纫机,是我刚进厂时的老伙计。五年来,我看着它从崭新变得斑驳。拿着三万块钱的遣散费,我和妻子李小燕商量后决定南下。
我们租下了城中村一间十多平方的小铺面,店名就叫“北方早点”。开业那天,我特意在门口拉了一条红布条,上面用黑墨水写着“开业酬宾,油条豆浆五折”。
刚开始的日子很艰难。深圳的七月,热得像蒸笼,小店没有空调,只有一台吊扇吱呀作响。好在生意慢慢好起来,街坊们发现了这家与众不同的早餐店。
一次查得严时,我正忙着给顾客装豆浆,街上突然传来“来了”的喊声。我急忙钻进王大哥的三轮车后箱避难。刚藏好,就来了,好在有营业执照,我们才没有被罚款。
正当我们准备放弃时,方老师出现了。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租金适中的店面。新店开业后生意比以前更好,每天早上七点钟,小店门前就会排起长队。
多年过去,我的小店已经成了附近的地标之一。我和妻子共同经营早餐店,还添了帮手和电动磨浆机。银行卡上的数字已经接近四十万。
那年春节我们带着儿子回了趟老家。街坊邻居都来看我们。大门的转变令人唏嘘不已——原来熙攘的厂区如今紧锁大门、杂草丛生。但我和妻子依然坚持着、打拼着。
回到深圳后我特意找到王大哥感谢他当年的帮助。我们坐在小吃店里回望这座城市的变化和成长。
方老师的话也一直在我心中回响:“人这一辈子能撑起一片天、立起一根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深圳这座繁华的城市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逐渐安定下来。
如今儿子已经快上幼儿园了妻子也开始考虑找份工作帮忙打理店铺。我们的生活正在这座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逐渐安定下来。
每当夜幕降临看着街边匆匆赶路的人群我心里总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感动和自豪。”在这座不夜城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家和希望。“
我深知自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座永不停歇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抱着儿子我轻声说:“儿子听好了我给你讲个故事关于一个北方人如何在南方的一座城市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座城市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我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