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000
近日,我察觉到儿子虽然内心认同学习的重要性,但行动上却显得迟缓,常常被其他事物打断节奏。他固执地坚持完成自己即刻感兴趣的事情,再继续作业,这样往往导致时间拖延至很晚。这样的行为模式不利于他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连贯性习惯。
我曾试图让他改变这种固执的态度,昨晚甚至因一时气愤打骂了他,甚至拿出了威胁。但我并不想对孩子采用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因为它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导致他性格变得暴躁或是模仿的行为。虽然我急于改变他的行为,但这样的做法却成了我自己的不良示范。
目前孩子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受到我的影响。他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贪吃无度,对美食毫无节制。
2. 贪玩成性,心理资源主要集中于玩耍上,无论是与同学还是与我相处时。
3. 懒散,不喜欢长时间坐立或保持同一姿势,常常选择睡觉、趴着或倚靠。
综合以上行为,可以归纳为:虽然认同学习的重要性,但不愿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深入思考其根源,我发现这源于我自己的享乐以及贪吃、贪玩的习性。
每个孩子的言语都能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想法。他前些天对我说:“爸爸,我真羡慕你可以一直玩手机,什么事都不用做,一直玩就可以了。”当时我语塞,不知该如何去说服他。虽然我恼怒于他的言论,但我也明白他说的都是事实。
我常常用语言告诉儿子应该如何,但他在做作业时,甚至在我为他报语文词语听写时,仍然玩手机。这就像一个人在乞丐面前大快朵颐地吃着红烧肉,却对乞丐说:“你不能吃红烧肉,它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好。”虽然乞丐可能会屈服于你的并照做,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无比羡慕你。从这一点来看,儿子的贪吃、懒散等行为和价值观难道不是受到我的影响吗?
唉,我不禁想起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和儿子在行为和思想上的反复纠结,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儿子是个普通的孩子,我接受这一点。关键是我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需要做出改变。我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让口头教育变成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我才能为儿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