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每日五分鐘,積累豐富知識,益智健脳練口才。

【漢語成語】拔山舉鼎

【注音】bá shān jǔ dǐng

【釋義】"拔山舉鼎"是一則源自古人歷史故事的成語。原義為搬動大山,舉起巨鼎,形容力大無窮或氣勢恢宏。

【出處】

漢代·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身長八尺餘,力大無窮,才氣過人……於是項羽悲歌慷慨,自作詩曰:“力拔山兮氣褊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拔山舉鼎”。

【用 法】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力大無窮。

【例 句》

元代·佚名《秦併六國平話》下卷描述項羽時年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黑籍》第一回描述一個人被束縛,即使拔山舉鼎的英雄也會骨軟筋酥,無力氣力。

《孤本元明雜劇·暗度陳倉·第一折》中描述項羽拔山舉鼎創立王業,赳赳威風誰敢敵!

【成語故事】

項羽,名籍,為秦末人士。年少時不喜讀書習字,卻喜歡學擊劍,但也不肯好好學。他的叔父項梁曾對此感到生氣,但項羽表示學習擊劍只為應對個別敵人,他更希望學習抵敵萬人的技能。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雖只求略知大意,但卻顯示出過人的才華。

有一年過年時節,鄉里煮肉需借鄰鄉之鼎,項羽帶領十數小夥伴去搬運。雖經累盡汗流夾背,仍無法將鼎抬走。這時項羽走來推開眾人將鼎扛在肩上轉身便走,令眾人驚訝不已,以為是天神下凡。從此項羽的威望在家鄉百里內聲名大噪。

後來項羽起兵反秦並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隨後與劉邦爭奪天下經過五年楚漢垓下會戰楚軍被漢軍圍困。項羽見大勢已去於烏江自刎而死。

【成語寓意】

項羽雖善戰但無謀略故有烏江自刎之結局。欲創建天下大一統之局勢非靠拔山舉鼎之勇可也需重用人才善用國策撫慰民心方能成就霸業。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即使再有天赋之人也不能自作聰明需虛心學習方能成事實證明後天之努力亦能創造奇跡謙虛學習方能使人在危難來襲時無路可走而有所轉機。

【成語接龍】

拔山舉鼎 -> 鼎足三分 -> 分秒必爭 -> 爭先恐後 -> 後來居上 -> 上善若水 -> 水深火熱 -> 熱火朝天 -> 天高地厚 -> 厚積薄發 -> 發指瞠目 -> 目不暇接 ...... (持續接龍中...)

【看圖猜成語】

此環節需要觀看下列所提供圖片信息並猜出相應的成語。請在圖片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答案吧!

本期參考答案:

1.空城計,2.畫蛇添足,3.面不改色,4.心口如一,5.風花雪月,6.一絲不苟等。(注:答案非唯一,不同圖片可能引申出不同成語,此為其中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