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和在家表现
山东省潍坊市清平小学,地处城乡交错之地,尽管面临着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且大部分家长与周边社区对学校和教育的关注度不够高,但学校仍致力于通过多种策略建立起良好的家校社合作关系。
“个性化家访”助推家校互动
学校以用户思维为指导,善于换位思考,关心家长的期望与需求。以主动的沟通态度和教师的专业能力,积极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为改变传统家访的局限性,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来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针对家访中可能存在的准备不足、形式单一以及沟通技巧缺乏等问题,清平小学明确了教师家访的三个阶段目标:家访前需进行培训,家访时需全心投入,家访后需进行反思与改进。
在准备阶段,学校通过发放问卷,征求家长对家访形式、交流话题的意见。家长可自由选择家访形式、家访教师及希望交流的话题。学校据此为每个学生定制了独特的家访单,并组建了家访小团队,确保每个学生的家访都能得到全方位、度的关注。
搭建平台让家长更了解孩子
学校还主动邀请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全方位表现,如食堂的食品加工流程和规范管理。对于学校的活动课程和重要活动,如研学旅行、艺术节、体育节等,学校都会公开招募家长志愿者,让他们参与指导、监督和帮助工作。
共建共享 促进资源循环
由于学校地处资源相对匮乏的城乡接合部地区,因此特别注重以服务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学校与社区、家庭、企业三方联手,构建了“136”工作模式。这一模式以建工作为引领核心,服务于三方,并达成共建、共治、共创、共助、共享和共赢的六个共识。
学校积极走入社区,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服务如幼小衔接、家庭教育等。学校还为社区和企业提供场地便利,以促进活动的举办。这加深了社区与企业对学校的了解,他们也开始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介绍给学校。
社区与家长成为课程构建的伙伴
为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学校制定了包括5项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的家长成长手册。学校还通过课程建设和项目带动的方式,让家长、社区和公益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例如,通过少儿游戏课程,家长可以成为传统游戏的传承者;劳动实践课程则邀请社区人员作为指导员,这不仅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发挥了各方的优势。
基于不同年级家长的特殊需求,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家长关心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成立了多个项目组,如亲子阅读、亲子种植等。这些项目不仅加深了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还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的教育难题。例如,家庭会议项目有效帮助家庭建立了解决问题的共识,让孩子更懂得体谅父母,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和参与感。
山东省潍坊市清平小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了家校社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成功构建了一个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也增进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