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韩愈为唐代文学之翘楚,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美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流传千古。

韩愈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四大家,有“韩潮苏海柳泉欧澜”之说。其中,韩愈的文章以气势磅礴著称,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师说》并非典型的韩愈式文章。从思想内容到文采技艺,这篇文章并未充分展现出韩愈文章的气势和特点。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进士科着重于诗赋文章,而明经科则注重对经典的考查。当时社会普遍重视进士科,而忽视明经科。明经科虽然也考查经典,但更多的是对经典内容的摘录和解读,导致当时的人们不重视阅读经典。而官学的教学内容则主要是教授经典,但由于学与考的内容并不相符,因此官学的学生往往不重视经典的学习。官学的教师地位较低,不受人重视。

就如现今中学教育中的情况,高考并不关注学生是否阅读了名著。即使学生阅读了大量书籍,也不会直接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尽管老师一再提倡学生阅读名著,但往往收效甚微。同样地,教师的地位低下且经济条件有限,贵族学校的部分学生家庭富裕却对教师抱有偏见。这似乎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如果所教内容被认为无用且教师经济条件不佳时,他们的建议往往难以被接受。

韩愈在官学任教时担任四门博士的职位,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他深知其境遇的尴尬之处,但他并没有随波逐流。即使唐朝的者更偏爱或佛教,轻视儒家思想时,韩愈仍坚守儒道,甚至批评了当时的皇帝。他创作《师说》旨在批判社会风气,弘扬儒家思想。

韩愈视自己为儒道的传承者之一,其自信如迷一般强烈。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对于儒家思想怀有深厚的和追求。儒家思想总是能激发人们的自信和激情,强调修身齐家平天下等理念。这种过度执着有时也会让人变得过于理想化甚至可悲地扭曲了人格和三观。

相较之下,法家更注重物质实际和功名利禄的追求;道家则更关注心灵的自由与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而儒家则常常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无法达到理想的太平状态和心灵自由。尽管如此,韩愈在文学创作上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气势磅礴的文风即使有时论点并不完全合理也依旧让人为之惊叹。

关于其文章的主张以文载道周国平持不同看法认为好的文章应该具备独立性不应仅仅是道的传声筒。例如《师说》这篇文章虽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用以教育学生尊重师长重视教育但其说教意味过于浓厚反而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缺乏文学美感。

在古文浩如烟海中不乏佳作美文应该成为教材中的主角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文章之美从而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师说》虽有其教育意义但若仅因名家所写或宣扬尊师重教就要求学生全文背诵且高考必考则有些过于偏颇这违背了教育规律教材中应多选优秀美文让学生自由感受而非强制背诵说教性文章。因此认为《师说》应当从教材中删除以引导学生更自由地感受古文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