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孩子写请假条
潮新闻观察 记者 邱伊娜
“每天以十分钟的识字量,二十分钟的拼音学习,以及十分钟的英语学习作为日常任务……”
“幼儿园大班最后的六个月,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当前许多家长们的共识。在即将步入小学的关键阶段,孩子们的识字量、英语启蒙以及拼音掌握等学习计划,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
近日,杭州的闫女士心情有些焦虑。随着儿子阳阳即将幼儿园毕业,家长们开始为孩子的升学事宜忙碌起来。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关于幼升小衔接的计划和方案,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担忧。
从“自由自在”的幼儿园生活到“规矩满满”的小学阶段,家长们对于是否需要提前学习以及提前学习什么内容产生了疑虑。在采访中,不少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佛系”家长闫女士开始转变观念
焦虑感主要源自与其他家长的对比。之前,闫女士一直持“放养娃”的态度,觉得孩子还小,学习可以慢慢来。但随着大班学习的开始,她渐渐感到焦虑。看着周围的小朋友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她担心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尤其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同样的学习内容上明显做得更好时,她感到非常焦虑。
阳阳是一个内向敏感的孩子,对新的环境和事物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作为妈妈,闫女士希望他能提前适应即将到来的变化。她开始让孩子接触新的学习内容,下载识字APP,每天认字,并购买了一些绘本辅助学习。
不只是闫女士,许多家长都开始行动起来
记者发现,许多幼儿园的家长们已经开始提前为孩子的学习做准备。有的家长在晚上督促孩子完成英语学习任务,有的家长则在孩子放学后安排各种培训班。甚至有家长发现,“下午两点的请假条”成了班上家长的暗号,实际上是为了奔赴各种培训班。
家长们普遍认为提前学习就是给孩子一个“定心丸”,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有信心。这种情绪在社交平台上也得到了体现,有的家长分享了孩子提前学习奥数等高阶课程的经验,得到了其他家长的点赞和认同。
也有家长在寻找平衡点
像闫女士一样,有些家长在追求孩子提前学习的也在努力保持一种平衡。他们不希望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而是希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认为,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过渡,更是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舟舟是中班的典型代表。虽然他的父母都是高知阶层,但他并没有过早接触过多的高阶知识。相反,他在与老师和家长的互动中表现出了对化学和数学基础知识的兴趣。这表明,有些家长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
幼小衔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多方面准备
杭州市学正小学的徐丽琴老师告诉记者,幼小衔接是孩子首次面临正式学习阶段的过渡期。家长的紧迫感和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但需要警惕将过度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徐老师指出,提前学习虽然有一定作用但并非万能。过度超前学习的孩子可能在短期内表现出优势但长期来看未必如此;而那些在生活中习得知识、保持弹习能力的孩子则更具潜力。
徐老师建议家长们不要急于补充文化课而是要重点培养孩子的作息规律、社交能力等基础素养。同时参考权威文件如《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来避免被误导并科学地引导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生活技能如独立穿衣、整理书包等;二是培养社交情感如沟通解决问题、表达情绪等;三是增强运动保护能力如跳绳、保持安全距离等;四是生活中学习如外出游玩时识字、购物时算数等。
总之家长们在为孩子规划幼小衔接时需理性对待既要关注孩子的知识储备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和社交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