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好动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最近,vivi妈的助手在后台收到了许多家长的留言:

“幼儿园老师表示,我家的孩子总是无法坐定,真是令人烦恼。”

“我贝刚满2岁,坐都坐不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当孩子出现坐不稳、总是好动的情况时,是否意味着他们患有多动症呢?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患有多动症。

一方面,年龄较小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是他们的天性;孩子可能出现了感觉统合障碍。那么,究竟什么是感觉统合障碍呢?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收集信息并指挥身体行动的过程。而感觉统合障碍则是指大脑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出现了问题,导致大脑和身体无法有效配合,从而影响的正常运作。

孩子感觉统合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由于生长发育问题、外界环境干扰等因素造成。而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前庭觉障碍

前庭觉是维持身体姿势控制的重要机制。如果前庭觉出现障碍,孩子的姿势控制将不成熟。这类孩子往往稳定性差,身体会不自觉地出现动作。例如:

玩玩具时不喜欢坐着,更喜欢站立。因为对孩子来说,站立可能比坐着更舒适。

上课时多动,干扰了学习。

小贴士:在孩子婴儿期时,父母应多引导他们进行爬行练习。丰富的爬行经验能促进核心肌肉的发育,提高孩子身体的稳定性及良好的姿势控制能力。

二、颈部张力反射未整合

这是一种大脑的反射机制。孩子一出生就具备这种反射能力。但如果这种反射在4岁左右仍未消失,会影响前庭觉功能的发育,可能导致手眼协调能力出现问题。这类孩子常表现为:

头部转动或抬头、低头时,手脚会不自觉地动来动去。

坐着时,会把椅子翘起来,给人一种不专心、坐不住的印象。

小贴士:父母应从小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陪伴他们进行相应的锻炼小游戏,以培养他们的专注力。

三、前庭觉和本体觉障碍

这类障碍会导致躯干伸肌力量不足。孩子常会出现身体歪向一边的情况,并伴有驼背或喜欢趴在桌子上的习惯。

小贴士:父母应鼓励孩子多进行爬行、平衡训练等活动,如单脚站立等,以促进前庭觉和本体觉的发展。

四、前庭刺激需求量大

有些孩子在发育过程中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激活前庭觉。这类孩子的日常活动量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他们会表现得非常活跃,如跑来跑去、蹦蹦跳跳。

小贴士: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应额外安排一些活动,让他们有效地获取足够的前庭刺激。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表现,建议尽快带他们前往当地专业机构接受规范的评估并开始康复训练。切勿抱有孩子长大后会自行恢复的错误心态,以免情况恶化。适当的游戏训练可以有效预防感统障碍。父母平时在家可以陪孩子玩一些统感小游戏。例如:

1、小小艺术家

针对容易驼背、爱趴在桌上的问题,准备一个适当大小的球和画板、画笔等工具让孩子趴在球上画画,以促进躯干伸肌的发展。

2、站立趣钓鱼

针对颈部张力反射未整合的问题设计活动如准备一个磁铁钓鱼玩具让孩子双脚站在垫子上钓鱼等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3、趣味平衡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