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与大船的人生哲理
农历正月初三,2月7日。长江武汉段的江面上弥漫着浓浓的雾气,细雨绵绵,百余艘船只仍在忙碌地穿梭。白祥军船长,今年40岁,将他的70米长的大船稳稳地停靠在江边,迅速拎起已经打包好的行李和年货,急匆匆地走下船。
“休假回家过年,顺便去安徽老家探望亲戚和老舅家的新婚。”白祥军船长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道,“想当初家里只有一艘承载着一家希望的80吨级的水泥船。而今已换成这艘3500吨级的大家伙,各类货物如散货、玉米、钢材、煤炭等从这里启程运往长江沿线各个港口,收入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白祥军船长出生在一个以航海为生的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大。曾经家庭生活困难,一艘破旧的船只和一张破网就是他们一家六口的全部家产。由于家庭经济压力,白祥军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回家,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他跟随父母的船舶漂泊四海,靠着搬运水泥的微薄收入度日。“当时全家的年收入不过几千元,仅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航运业均蓬展,他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祥军对此深有感触。
他的小船逐渐换成了大船,成为他们家庭奔向富裕生活的见证。白祥军历数自家船只的升级历程:从1996年的80吨级水泥船到1999年的浮吊船,再到2000年的320吨级钢质船,直至2004年载重达1200吨的货船……一艘艘不断升级的船只承载着他们一家的希望与梦想。
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2010年我在江苏泰兴造了一艘载重2800吨的钢质船舶,开始大量运输建材。”白祥军回忆道,“当时了80万元造船款,但短短几年就已全部还清。”此后,他继续投资建造第二艘更大的钢制船舶。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期后,于2015年底正式投入运营。这艘新船不仅运输钢材、煤炭等货物,还开始运输散货、玉米等更多种类的货物。
白祥军深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谈到个人经历时,他展示了他的三副、大副和船长。由于学历较低,他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不仅在各地的海事局参加培训考试,还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情况。长期航运实践经验的积累使他能够化险为夷并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
虽然航运过程中困难重重但白祥军总能化险为夷。“有时会遇到恶劣天气、地理环境险恶、水文资料播报不准确导致船舶搁浅等问题。”他表示此外还要应对航运市场的起伏和供求变化带来的挑战。但他说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经验和良好的信誉以及与各方的良好关系才能应对。“尽管这两年的环保监管和去产能步伐加快对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我们作为船主积极适应形势主动调整经营方向经济效益自然会随之而来。”
随着春意渐浓,岁月如梭。近日正月初三这天阳光透过浓雾照射在长江武汉段的江面上尽管雾气弥漫、细雨霏霏许多运输业务却仍然持续开展中。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这位对海有着深深感情的40岁的老船长白祥军的航海经历及一家人的致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