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发声第16篇观后感300字
偶遇之喜
不经意间在李诞的直播间,他推荐的《少年发声》吸引了我的目光,心血地下单之后,惊喜连连。
我已然成为一位母亲,阅读这本书仿佛让我回到少年时期,经历一次内心的碰撞。当人逐渐成长,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也曾是那个纯真的孩子,甚至会变成自己曾经所厌恶的模样。
书中收录了16篇访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就像是身边的你我他/她,灵魂深处的投影。假如我能听到年幼时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的成长历程是否会少了许多忧郁呢?
在此记录我的读书体会:
孩子们多次提及,父母曾许下的承诺却未能兑现,比如答应教育弟弟却忘之脑后,答应学习后玩耍却一再增加任务……孩子们天生对父母充满信任,若父母总是言而无信,他们的内心会感到失落,逐渐理解并接受,但这种情绪总会在回忆中萦绕。与其轻易许诺却不能兑现,不如慎之又慎地作出承诺。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表示,孩子的成功与否,虽然与父母的直接作用关系不大,但父母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使命和道路,父母不应将未完成的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托底教育,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已难能可贵。
对于成年人而言,同样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尽管我们有时会遭遇哀怨、痛苦和烦恼的选择,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课题,需要勇敢面对。若总是对孩子发泄情绪,只会无谓地增加彼此的压力。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情感支持。多与孩子交流,无论是闲话还是正经事,都应坦诚相待。不要羞于表达爱意,这有助于建立坚实的亲子关系。
我们不应以父母的身份去压制孩子,而是要平等对待他们。与其站在问题的一方责备孩子,不如站在他们的一边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与理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亲近与支持。
许多孩子看似不务正业,实则他们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学校所不能教授的。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兴趣和自信,避免让学习变得过于功利化。
好成绩、好孩子、好未来并非是划等号的关系。若将自我评价完全建立在成绩上,容易陷入“高期待伴随高焦虑”的困境。我们应该减少催促,多给予陪伴,让孩子的身心得到舒展与平衡。
养育孩子应顺应其自然发展,而非随波逐流。真正理解孩子,提供合适的资源与环境,每个孩子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成长。让我们静待花开的那一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