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的四端”代表了什么
孟子,字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尊崇孔子,曾明确表示:“我愿学孔子。”学习孔子是他一生的追求。
孟子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更是一位擅长辩论的专家。他经常与同时代的学者进行辩论,甚至会与已经逝世多年的思想家进行理论的交锋。墨子就是他重点批判的对象之一。
墨子主张“兼爱”,但孟子则认为这是不尊重君主的体现;同时他还批判墨子的“兼爱”理念,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尊重父权的表现。他曾经指出,如果一切行为都无视君臣、父子的关系,那就与无异了。
孟子在思想上深受孔子影响,孔子提出的“释礼归仁”的仁学思想,孟子也完全认同并进一步发展。他不仅经常谈论“仁”“义”,还提出了新的理论。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他的“四端”理论。
那么,什么是“四端”呢?孟子解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这里所说的“端”,意指开始、起源、萌芽的意思。在孟子看来,每个人天生便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品质或意识,它们分别代表了仁、义、礼、智四种德性或道德理性的开始与萌芽。
恻隐之心被孟子解释为一种对生命的苦难或毁灭所产生的自觉情感。当看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内心不安或同情。这种情感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则是指当人们面对某些不应存在或出现的事物时,会感到拒绝和排斥的自觉。这种情感是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表现。
第三种是辞让之心。这种心体现在一个人在面对赞誉、报酬或奖赏时,会自觉地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得到这些。如果有不恰当的收获,人们会产生推让和谦逊的意识。
最后是是非之心。这指的是人们对于各种主张的合理与否的自觉判断能力。它是一种先天的理性判断能力,涉及到知识论和道德实践的领域。
孟子提出的“四端”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仁义的萌芽状态。他认为人不仅应该遵循仁德立身,按照义的原则行动,而且应该认识到仁义礼智在人性中的开始与成长。更重要的是,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性是人本身就具有的,而不是从外界学来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为了证明人性本善,孟子还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说,当人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即将掉进井里时,都会产生一种怵惕恻隐之心,想要上前施救。这种情感是完全自然的,没有利害计较的。孟子认为这证明了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同时也证明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那么,确认了人性本善后,孟子的就足够完备了吗?当然不,这只是他理论体系的起点,后面还有更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期待下回再详细探讨孟子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