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制舞蹈上春晚的感受
春节年年更迭,春晚的舞台却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魅力与创新。每年的春晚,都能让观众在流光溢彩的视听盛宴中,回望文化根脉,感受美学。
在春晚的舞蹈节目中,近年来的变化尤为显著。它们仿佛成为了一座“文化博物馆”,通过锦鲤、瓷器、香云纱、咏春拳、青绿山水等元素,将颜色、山水、书画等文化的精髓转化为可观、可感、可悟的艺术表达。
蛇年春晚中,几支舞蹈节目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出发,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伊人》、《太平有象》、《幽兰》、《喜上枝头》这四支舞蹈,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提出20周年,也被春晚舞蹈所呈现。水之柔婉、花之高洁、兽之沉稳、鸟之轻盈,这些天地间和谐的元素在舞步流转间熠熠生辉。在舞台上,数字屏幕渲染的水面波光潋滟,舞者与舞台的互动仿佛让“虚实相生”的倒影特效营造出缱绻意境。
不仅如此,舞蹈中的水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一种叙事语言和女性精神的具象表达。通过慎海雄台长的巧思,将舞蹈名称从《在水》改为《伊人》,将表现重点从“水”升华到“人”,使得舞蹈意境更为悠长。而为了呈现好这个作品,领舞的芭蕾舞蹈家谭元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的毅力和表现力让“伊人”的形象超越了少女的青涩等待,增添了一份岁月沉淀后的守望。
在大象象征吉祥安宁的《太平有象》中,傣族舞特有的“三道弯”等舞蹈语言展现了象群的奇幻之旅。这支充满原始感和生命力的舞蹈,在春晚的舞台上极致释放了雄浑的力量,成为压轴节目,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而兰花作为“四君子”之一,在《幽兰》的舞蹈中,光影效果的应用让兰花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舞者通过“螺旋动势”和古典舞的手型与技法,将兰花的静雅与力量相伴共生展现得淋漓尽致。
至于《喜上枝头》,当宋画的质感遇上灵动轻巧的喜鹊之姿,这幅流动的丹青画卷在人与鸟、光与影、虚与实的交融中,不仅在人中引发共鸣,也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感受到文化的温润与美好。
这些舞蹈节目,不仅是一场场惊艳的视听盛宴,更是文化“天人合一”哲思的光影呈现。在水波、象群、兰花、鸟语间,我们看到一个与自然共舞的,感知到风与水的温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去倾听大地和鸟兽的呼吸,以最富感染力的方式与世界共鸣。
“绿水青山”不仅是的向往,也是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春晚的这些舞蹈节目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彼此交融、相互塑造。美学与哲思穿越古今,也跨越国界,为世界带来了一场文化的盛宴。
责任编审:汤嘉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