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下一句是什么
德成为常态的挑战
前几天,我受邀前往江苏省仪征中学为教师们进行培训。在乘坐高铁前往镇途中,我目睹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场景。
一路上,一位母亲全神贯注地玩着手机游戏,她的孩子则在旁边看着绘本。每当母亲因游戏过关而发出欢笑声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打断。孩子多次恳求母亲能陪他看一会书,但母亲却置之不理。我内心涌起一股义愤,忍不住大声呵斥这位母亲,指责她不尊重孩子,不听从孩子的建议。这位母亲被我的话吓了一跳,随后将孩子紧紧抱在怀中。
下车的那一刻,我向她表示了歉意,并尝试着分享我的观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身教重于言传。一个好的家长胜过一个好的教师。
在之后与夏成伟先生的微信交流中,他分享了甘地的故事:一个母亲希望甘地能帮助她戒掉孩子吃糖的习惯。甘地同意了,但他要母亲等待三周后再来见他。三周后,甘地告诫孩子少吃糖,并得到了孩子的同意。夏兄借此故事强调了教育者自身的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许多教育者认为教育只是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灌输,而忽视了教育即生活、道德即生活、课堂即社会的本质。
在反思这个问题时,我深感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人在内心深处都感受到了这种不妥,但像我这样勇敢站出来的人并不多。这种勇气让我深感汗颜和愧疚。我开始思考,如果那个场景中还有孩子的父亲,我还会不会这样做?如果那位父亲野蛮、横行霸道,我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坚持自己的看法?
这些经历使我意识到一个以单纯做好事来支撑的道德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表面上看似提升了公众的道德水平,但实际上可能导致了人们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并丧失履行道德义务的热情。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社会的道德现状和公众的道德观念。
回想我自己的经历,我曾对吸烟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与爱人一同在公园散步时,遇到吸烟者时我内心充满了不满和愤怒。尽管我内心深知应该上前制止他们,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沉默和逃避。这种矛盾和无奈让我深感困惑和痛苦。
更让我感到的是在大学的一次经历。夜晚与女友散步时遭遇了几个小流氓的和勒索。当时的我选择了妥协和退让,生怕引起更大的麻烦。虽然事后我感到十分沮丧和懊悔,但我也意识到这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人们的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的冷暖、对于不公平和不公不作为等等。
这三个经历的碰撞使我反思古代社会所倡导的侠义精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他人两肋插刀——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流失原因。我认为这主要源于社会变迁、公平正义的缺失以及社会的引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体系。我们不能仅仅将一些基本常识如让座、拾金不昧等视为壮举来宣传,而应该强调每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记住啊,当路见不平之时,我们应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