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里通知家人聚餐


我近期对一组观察事件进行整理与思索,想要和大家分享,欢迎各位浏览和点评。我要说一声谢谢,谢谢各位在浏览我的文字时,也为我的文章带来了一份关注与支持。

收到班级微信群里的聚会信息,我眼前浮现出昔日那38人的同窗群。班长逐一@了大家,但仔细数了数,回复“收到”的仅寥寥数人。聚会当天,我特意换上了一件崭新的衬衫,提前半小时便抵达了餐厅。饭店的大堂显得空空如也,服务员引领我至包厢,推门而入,只见七八位老友已早早到场。班长在门口焦急地打着电话:“不来早说啊!菜都点好了!”我掏出手机一看时间,已过了约定时间的二十分钟。服务员询问是否上菜,班长挥手示意再等等。我看着转盘上的凉菜,花生米已然被人夹走大半。

谈及聚会的话题,不少朋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我所知道的,那一次五十人的同学会通知下去后,赴约的仅是其中的十分之一左右。有一友因商忙言称无法参加,可偏偏我恰在购物中心与他相遇,他却和夫人漫步在街头。更有言以工作在外地为名推迟相聚时间的人,然而他们朋友圈里的本地美食照却是其乐融融。现实总是充满了不直面的原因与理由。

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关于张叔的插曲。65岁的他曾在群里发起聚会号召,五十人的群里最后只有寥寥几人响应。那晚的包厢里他独自等待至八点钟,服务员再次询问是否上菜时,他挥手示意再等一等。最后他独自点了两个菜后便独自回家。次日他在群里轻描淡写地写下“昨天大家都很忙”,却无人回应。

不止如此,我的二舅也分享过他的经历。他的同学聚会通知了五十人,最终也是仅有八人到场。对于未到场的原因,有的借口是带孙子、有的则是身体不适。然而这些借口却难掩他们朋友圈中展示的旅游照片的灿烂笑容。更让人感慨的是班长的“外勤”之说,有人却在小吃街偶遇他与年轻女子相伴。时光流转间,那些曾经的同窗情谊在何处?

同样的现象也在我父亲的同学会上显现出来。原本期待着五十人的盛大聚会,最后也是只有寥寥数人出席。有位同学的临时变卦让当天计划成为泡影;有人在会场前一分钟取消参与,但他们在当晚却展现在朋友圈一家幸福的旅行景象中。更为惊讶的是那位突兀地问群内成员购买保健品的“身躯”的不适者,这一出令人感叹的情节实是“人生何处不相逢”。

从上述这些聚会与通知的结果看来,“人走茶凉”这四个字仿佛是最好的诠释。有时我们过分追求团聚的形式感与结果时,我们是否忽视了其中更深层次的人情变化与情谊淡薄?我想说的是:既然情分已淡薄了,就不必勉强去维系什么了;彼此各自安好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对于这一话题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和故事!同时别忘了点个赞并关注我哦~ 让我们一同期待下一次的交流与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