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之志是什么意思
唯有至公方能去尽私心之垢
这句话源自《王阳明集录》,蕴深邃的哲理。王阳明,号阳明子,是明代一位具有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他就认为读书成为圣贤是天下第一等的事。十五岁时,他已胸怀四方,立志要经略天下。十八岁时,他连续七天七夜对竹子进行"格"的思考,然而却一无所获,从而对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产生了怀疑,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事件。
在贵州龙场的经历中,王阳明领悟到了"心即理"的道理,他反对将知识和行动分开,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这在他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认为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将内心的良知培养为天理,这也是他强调"至公无私"的理由。
这是一个简单却美好的理想,也是普遍的追求善良的愿景。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这个词几乎人人皆知,但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却并不多。就像公私分明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公私分明、知行合一的人也并不多。
正如谚语所说:“种下什么树苗,就会结出什么果实;播下什么种子,就会开出什么花。”如果人们能明白公私之间的界限,那么就能坚守清廉的底线,将这种认知转化为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至公无私的境界。
编辑:陈静
监制:赵明
总监制:高志强
来源:清澜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