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调皮的学生
某日黄昏,带着子女于小区嬉戏,恰逢邻居大哥亦携其孩童同乐,我们便闲聊起来。大哥提及近况,说起前两天他受到了学校之邀前往面谈。其子在校内上课时总是喜欢言语交流,虽多次仍不改此习惯。此次巡班的老师恰好抓到此事,使得班级分数被扣减,这使原本期望得到的流动红旗可能已成空谈。班的怒火之下,自然少不了一番道歉与解释。
在谈话的大哥不禁感叹,过去的教育者似乎更富有人情味。
深思熟虑后,我自问:现今的教育环境与我们的儿时相比,究竟有何差异?或许是“温度”的流失吧。
尽管儿时的老师严厉,会责骂甚至学生,但我能感受到他们中许多人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真的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那时,教师们散发出温暖的气息,而现在的教师更像是一种职业,与学生交流时面无表情,特别是对那些不听话的孩子。
对于那些有活泼孩子的家长来说,尤其是男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必过于焦虑。办法总是有的。
在课堂上讲话的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观察发现,当孩子违反纪律或表现得过于活跃时,我们和老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制止和禁止。但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那我能做什么?”长时间下来,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无论被告知什么不要做,他们都会选择反其道而行之。
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他们可以做什么。例如,当孩子被告知不能爬某个东西时,应告知他们能爬什么;当被告知不能翻某个动作时,应告诉他们可以尝试翻什么。当我们想制止某种行为时,应先思考什么是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
例如,如果孩子在课堂上喜欢讲话,我们应明确告诉他上课不能讲话但下课可以。若不解释清楚,孩子可能会误以为连下课也不能讲话了。他们会疑惑:“我是来学校读书的吗?还是坐牢?”当出现问题时与老师沟通也是关键。我们要明确地告诉老师:“我们希望与您合作,但在提出禁止做某事的也请告诉我们孩子应该做什么或何时可以做。”
给孩子明确的指示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欲望和本能就像洪水一样需要疏导而非堵塞。堵住他们的欲望只会使其变得更强烈。我们应引导他们、教育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在家中教育孩子也应遵循同样的原则。不要总是跟在孩子后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并最终与你对抗。另外让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将他们过剩的精力通过体育行为发去。
晚上一定要让孩子多运动让他们在回家前先释放多余的精力可以场、运动场馆或公园让他们尽情奔跑、玩耍。如果可能的话报个体育班让他们参与足球、篮球等运动强度大的活动将他们的精力完全消耗掉。
面对孩子在学校的违纪行为不必过于焦虑和恼火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不要一味责怪学校和老师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家庭的养育方式有关。当然孩子的多动可能与他们的饮食、基因以及后期的养育方式都有关系但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