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数的不变之谜》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知等量物品的数量不随实物的大小、颜色、种类的变化而改变,能准确计算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 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数的不变现象,发现数的守恒。
3. 逐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和培养创新意识。
4. 培养幼儿对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能力。
5.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掌握数的不变原理。
难点:尝试不同的排列组合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不同大小的苹果卡片、不同颜色的花朵卡片、不同种类的图形卡片、数字拼图板等。
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如:珠子、雪花片、纽扣等)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互动问候游戏
教师:“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
幼儿:“老师好!”
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互动游戏,请你们听我出的问题。”
通过问答形式调动幼儿的参与度,并提高他们对即将学习的主题的兴趣。
二、集体活动:感知数的守恒
1. 创设情境:神秘宝箱表演开始啦!看,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宝物”。引导幼儿观察教具,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引导幼儿按照大小、颜色或种类进行分类,并数出每类物品的数量。例如,将苹果卡片按照大小分类,数出大苹果和小苹果各有多少个。
3. 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无论实物的大小、颜色或种类如何变化,它们的数量是恒定的,即“数的不变之谜”。如将大苹果换为小苹果后,其总数仍为某个特定的数字。
三、分组活动:探索数的守恒
1. 教师介绍分组材料:珠子、雪花片、纽扣等,并要求幼儿尝试不同的排列组合方法。请幼儿在小组内自由探索,将相同数量的物品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2.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并发现数的守恒现象。
3. 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与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四、交流小结:数的守恒意义
2. 教师总结数的守恒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因摆放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等。
3. 鼓励幼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现和运用数的守恒原理。
五、活动结束:回顾与反思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鼓励幼儿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六、教学反思与建议
本次活动通过情境创设和操作实践的方式,使幼儿初步感知了数的守恒现象。但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集体活动中教师展示的教具种类可以更丰富一些,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二是分组活动的材料可以更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需求;三是教师在活动中应更多地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和分享,以促进他们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