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子变大房子的启示是什么


姑苏“水乡记忆”

姑苏半月谈记者 张婧怡

在古老的苏州,水乡文化流淌在每一片水域中。从出行到载货,从婚嫁到日常劳作,曾经的一叶扁舟在苏州的水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浸润着浓厚的水乡气息。

“太平船王”徐海林的故事

走进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沈桥村的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仿佛进入了一个船的世界。展厅里摆放着精美的船模,有渔船、太湖三帆船、苏州婚船等江南水乡特色的船只,还有郑和宝船这样的历史名船模型。

这些船模的制作者是徐海林,一位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老先生自幼生活在沈桥村,从小与船为伴,以船为家。他近30年来用双手打造了200多艘精美的船模,被誉为“太平船王”。

徐海林的手艺之路

徐老先生回忆道,小时候船是村里人重要的谋生工具。他16岁开始学习修船、造船的技艺,靠自己的手艺支撑起一家人的生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木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徐老先生并没有放弃,他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1997年,他受到苏州市抢救老房子的启发,开始思考是否也应该抢救和保护船只。由于真船太大无法放置,他决定研究制作船模。他将河道里的真船等比例缩小,不仅还原船只样式,还尽可能地还原船上的每一个零件。他的船模作品被专家赞誉为仿真度极高的作品。

徐海林与舟船文化馆

徐老先生的名声因此传扬开来,不仅在国内,甚至在海外都有人慕名邀请他制作船模。他制作的船模种类繁多,包括100多种、200多艘。其中,“郑和宝船”更是获得了中间文艺“山花奖”。

文化馆里的老物件对徐老先生来说承载着舟船文化的记忆。他在文化馆里收集了从渔民手中收来的老物件,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无价的文化财富。

复刻姑苏繁华的唐国中

在距离沈桥村不远的相城区北桥街道盛北社区,“匠心工作室”里有一位对船情有独钟的唐国中。他以《姑苏繁华图》中的古船为原型,复刻了10艘精致的仿古船模。

这些船模制作精巧至极不仅复刻了船只外形还对船舱内的楼梯、桌椅等细节做了精妙还原甚至每一扇窗户都能独立打开仿佛一艘艘真实的古船穿越时空而来。

唐国中的情怀与梦想

唐国中自小在水乡长大对船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在偶然结识了一位船模爱好者后点燃了童年的梦想。他偏爱中式船特别是苏州的船。他翻阅资料寻找佐证一艘艘复刻的船只花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作品惊艳了四座。

现在唐国中在社区的支持下开设了手工课、科普课倾囊相授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他希望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专业的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的舟船文化。

传承与发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