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舞最经典三个动作
萨登的韵律与舞姿
“萨登”这一乐曲中,马的主题贯穿始终。它以马为标题,描绘了走马、快马乃至跛马的生动曲调。这些曲调在人们的耳中回响,仿佛在草原上信马漫步,或是两人表现双马竞技的场景。即便舞者仅在原地舞动,观众也能感受到那广阔草原的意境。当音乐进入,乐手们不仅快速地弹奏,还模拟出马的嘶鸣声,将人们的心绪引向无垠的蓝天和绿野。
随着乐曲的流转,舞者们自由地进场,即兴而舞。她们以优美的动作抒发对草原未来的憧憬,如“揉肩”、“轻抖肩”、“下腰”、“扬手揉臂”等动作,展示出独特的风韵。而大红裙袍的姑娘们更是以端庄而富有特色的舞姿,明朗大方的舞动,展现出喜悦的微笑。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头顶的技艺。在黑色的发辫之上,叠叠高耸的白瓷碗随着舞者的身姿飘然起舞,如同水中的萍藻,天上的云朵,构成了一幅美与技交织的画卷。
探秘顶碗舞的源流
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传承至今的民间舞蹈。它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佛教的供养仪式中,包括了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乐供养。这种将盛了糜乳的碗顶在头上的舞蹈形式新颖独特,动作优美,气质高雅。舞者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或是一人或是多人,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则拿着酒盅或竹筷。
顶碗舞的动作并没有固定的套数,舞者们根据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的规律即兴发挥。情绪激昂时,动作和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蒙古族舞蹈的技艺、智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
追溯查玛舞的历史与内涵
世界上每个都有其独特的舞蹈和戏剧发展史,蒙古亦然。有人误认为蒙古没有自己的舞蹈和戏剧,将历史悠久的“查玛”舞称为蹈鬼或跳鬼。实际上,“查玛”一词的原意是征服了自己的敌人而欢腾跳跃、载歌载舞。
蒙古族的历史记载中,舞蹈和饮宴是蒙古人的乐土。在庆贺丰收、后,人们会围绕大树舞蹈,直至草地被踏光。这表明蒙古早在古代就有了自己的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蒙古古老的舞蹈模拟了过程、的动作等,有的则有节奏地敲击以作伴奏。这种舞蹈的技巧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充实,最终成为了蒙古的传统舞蹈。例如查玛舞中的“鹿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查玛舞的表演形式与内涵
查玛舞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赞颂舞、欢乐舞以及鸟兽舞。赞颂舞主要歌颂帝王将相及英雄人物的武功与战绩;欢乐舞则表现神仙、等战胜、为民降吉祥的内容;而鸟兽舞则模拟鸟兽的形态舞蹈。
表演查玛舞时,舞者需运用跳、唱、念、打等动作。这些动作是在古老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优秀演员、、高僧们的创新而成。创作过程通常由徒弟根据道理创作,经、高僧审定后公开演出。
萨满教的神秘舞蹈
萨满教巫师在祭祀、驱邪、等活动中的舞蹈被称为萨满舞。这种舞蹈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理念,巫师服装饰以兽骨、兽牙,所执抓鼓既是又是伴奏乐器。有的头戴鹿角帽、熊头帽或饰以鹰翎,动作模拟野兽或雄鹰。
萨满舞中的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主要的,又是跳神时的伴奏乐器。萨满认为鼓是坐骑,可以乘之飞上,与人神之间沟通。萨满跳神时的鼓点节奏非常丰富,舞蹈一般分为祝祷、请神、神附体、送神等部分。各族萨满的表演内容、所用神鼓与其他、神衣有所不同。
蒙古族萨满的舞动中,常常伴有腰铃、铜镜等饰物的叮当声响,彩裙随舞蹈飘动。跳神时多为二人,一主一辅,边击鼓、边唱、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