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注意事项


“小暑接大暑,气候蒸煮难分。”随着农历闰六月的到来,2025年的三伏天显得尤为特别。民间流传着“双六月天,酷暑如火”的说法,今年超长的伏天是否会带来极端高温?气象专家与古人的农谚中,又隐藏了怎样的气候秘密?结合科学数据与古人的智慧,让我们一同揭开今年三伏天的真实面貌。

闰六月与三伏天的相遇,是否预示着高“加长版”即将来临?

2025年是一个农历闰年,多出的闰六月使得夏季的时间被拉长。按照节气推算,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开始,至8月23日结束,长达40天,比普通年份多了10天。而闰六月恰逢中伏,传统上认为“闰月天热加倍”,那么科学上是否有所解释呢?

气象专家指出,闰月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气温升高,但今年的气候背景颇为复杂:

拉尼娜现象的减弱。2024年末的弱拉尼娜状态可能转变为中性,导致夏季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容易引发持续高温天气。

太阳活动高峰的影响。2025年处于太阳活动的峰值年,地表接收的辐射量有所增加。

城市化进程的效应。近年来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明显,使得体感温度更高。

“晒死牛”的预警是否成真?

农谚“伏天晒死牛”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反映了古人对极端高观察。历史上如2006年和2017年的闰六月年份,我国多地确实出现了40℃以上的极端天气。例如,2006年重庆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高温干旱;而2017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新疆吐鲁番地区更是达到了49℃的高温。

气象局提醒我们,今年的夏季降水分布不均,华东、华中地区可能会出现“交织”的桑拿天气,而西北地区则可能面临干热的挑战。

科学应对,防暑降温不可少

面对可能到来的高温天气,公众需提前做好准备: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及时补充水分:每日饮水不少于1.5升,适量补充电解质。

重点关注特殊人老人、儿童和慢患者需要特别防护。

节能用电: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以减轻电网负荷。

闰六月叠加超长三伏,2025年的夏天注定让人难忘。尽管现代科技能够精准预报天气,但古人的农谚智慧仍提醒我们敬畏自然。在热浪之下,科学的防护措施比祈求降雨更为实际。这个夏天,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数据来源:气象局、气候中心;农谚解读参考《农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