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毕业歌歌曲
夜幕降临的西路口,油锅发出着诱人的声响,伴随着清脆的女声民谣,在微风中散发出独特的氛围。我顺着歌声找到了那辆挂着“秋秋音乐食堂”灯牌的移动餐车。一位扎着脏辫的年轻姑娘正在调整吉他背带,她的手法熟练,铁板上的鱿鱼在她的操作下卷起了金边。
“要辣椒吗?”她抬头对我微笑,她的指尖似乎还残留着吉他的音符。这位97年的姑娘名叫小秋,她将移动电源改装的音响固定在餐车支架上,而话筒则被防油溅的保鲜膜包裹着,她的“音乐烧烤工作法”在抖音上已经吸引了13万追梦人。
五年前,小秋刚从幼师专业毕业时,她是一个在KTV都会躲进洗手间的内向姑娘。在三年的时间里,幼儿园频繁停课,她不得不开始在夜市摆设铁板烧摊位谋生。直到某个暴雨之夜,一位隔壁的吉他手食客即兴弹唱,引来了避雨的人群,她突然发现音乐是吸引顾客的最佳方式。
“刚开始弹《晴天》时,我手抖得撒了半罐孜然。”小秋转动着烤架上的茄子说道。现在的她的歌单已经迭代到了第48版。当《后来》的前奏响起时,常客们会默契地排队扫码支付——这是她独创的“点歌付款码”,每首歌曲3元任选,她的收入刚好可以抵消摊位费。
她的餐车经过特别改装,暗藏玄机。调料格里放着变调夹,保温箱的侧面挂着曲谱收纳袋。小秋独创的“烤制节拍法”使得翻面动作与音乐重拍相契合。有大学生顾客计算过,听《七里香》时烤出的鸡翅比常规做法要嫩15秒。
“音乐是我的招牌。”小秋展示着她贴满歌词本的餐车挡板。陈绮贞的《鱼》旁边记着她独家的酱料配方。最受欢迎的“故事鱿鱼”需要顾客分享自己的人生片段来换取。曾有一位失恋的女孩分享完故事后,发现铁板上的洋葱圈被摆成了笑脸。
当《夜空中最亮的星》与烤架上的火星相映成趣时,这种混搭美学正在传统的摆摊模式。小秋已经培训了27个学徒,其中5人开创了如“说唱煎饼”“布鲁斯臭豆腐”等衍生品牌。她的手机里存着上百条顾客留言,其中最触动她的一条是:“在加班的路上听到你唱《平凡之路》,手里的关东煮突然有了米其林的味道。”
老杨起初对小秋的举动持保留态度,但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她的头号粉丝,巡逻时还会帮她调试音响。夜市管理办上个月增设了“创意摊位扶持计划”,而小秋的混音版《市集生存指南》也被印成手册发放给摊主们。
当霓虹初上时,小秋的蓝牙音箱播放着《生活倒影》。在烤架腾起的烟雾中,她脚踩效果器踏板,给鱿鱼刷酱的动作仿佛在调弦吉他。当允许她将《城里的月光》设为收摊提示音时,整条街的摊主们都学会了和声。这种不按曲谱生活的方式,或许正是Z世代以散文诗的形式写给城市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