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效应给人的启示


我们采取新员工上岗后的常见措施,往往立刻进行员工培训。那么,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呢?深思熟虑后,我们不禁要问。当我们精心策划了入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企业文化培训后,本以为员工能够顺利融入岗位,稳定工作,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新员工在短时间内便递交了辞职报告,有时甚至有超过半数的新人选择离开。

当一个小小的蘑菇逐渐成长为鲜嫩的大蘑菇,并因此获得人们的青睐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难道是我们的做法存在某种问题吗?答案是: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员工的入职心态各异,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许多人都是带着学习的目的加入我们的团队。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对企业和岗位有了足够的了解,对企业文化也有所认知,于是认为自己的初衷已经达成,跳槽似乎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企业的神秘感对员工逐渐消失。当员工对企业的一切都了如指掌,而他们还没有完全习惯和依赖这个环境时,寻找新的挑战和能力增长点就会成为他们的必然行动。人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生物,对新员工来说,就像是在探索一座宝藏的过程。如果一下子将宝藏完全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反而会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与我们培训的初衷背道而驰。

那么,什么是蘑菇效应呢?蘑菇效应告诉我们,新员工的成长过程不应过于急躁。就像蘑菇在发芽生长时并不引人注目一样,新员工在初来乍到之时也不应立即接受过度的关注和培训。相反,让他们从一些基础简单的工作开始做起,如整理桌面、打扫卫生、发送传真甚至清理卫生间等,这既能考验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反应,也能检验他们的意愿度。那些意愿度较低的员工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被淘汰。

以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的例子来说,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东京帝国酒店做文员,她从清扫厕所这一基础工作做起,后来却因此对她的工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启示和帮助。这说明,充分运用蘑菇效应在选择新员工时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法,企业可以降低员工的跳槽率以及职位空缺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通过不直接给员工培训而先分配基础任务的方式,我们可以观察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态度。有的员工会主动学习、承担更多任务;而有的则会无所事事、缺乏积极性。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筛选出积极向上、好学且意愿度高的员工。

经过蘑菇效应的筛选后,留下的员工再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和技能传授会更有成效。蘑菇效应只是新员工训练的方法之一,可以作为多种选择中的一种来应用。它不仅降低了培训成本,还能保证留下员工的意愿度和忠诚度。避免了频繁的培训和循环的困扰,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精力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