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八大不溶物


元素间的“冲突”现象在农业中并不罕见。它不仅存在于大量元素之间,也存在于中微量元素之间,甚至在作物体内和土壤中都有可能发生。

这种“冲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是养分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不溶物,导致无法被作物吸收。元素间的竞争性吸收以及特定元素之间的相互抑制也是重要原因。营养元素的拮抗作用有其特定的对象,而施肥的方式,特别是过量施肥,也会对拮抗作用产生影响。

当氮肥中的生理酸性铵态氮过量时,土壤溶液中的铵离子容易与镁、钙离子发生拮抗作用,这会影响作物对镁、钙的吸收。过量的氮肥虽然能刺激作物生长,但也会导致作物对钾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从而容易引发作物缺钾的症状。

磷肥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不能与锌同时施用。因为磷和锌会形成磷酸锌沉淀,降低两者的利用率。过量施用磷肥会抑制作物对氮的吸收,还可能导致作物缺乏铜、硼、镁等元素。特别是过量的酸性磷肥如过磷酸钙,如果过量使用,还会激活土壤中对作物生长有害的物质,如活性铝、活性铁、镉等。

钾肥的过量使用首先会在植物体内造成浓度障碍,使植物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在土壤和植物体内,钾肥会与钙、镁、硼等元素发生拮抗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作物患病,如辣椒、番茄等果实的脐腐症和叶色黄化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减产。

对于中微量元素的肥料,如钙肥过多会阻碍氮钾的吸收,使新叶边缘焦枯,茎秆变得细弱,叶色变淡。过量的石灰会使土壤溶液中钙离子过多,与镁离子发生拮抗作用,影响作物对镁的吸收。这也可能导致作物体内硼、铁、磷等元素的缺乏。镁过多也会导致茎秆细弱、果实变小,并容易引发真菌害。钙和镁的存在可以抑制铁的吸收,因为它们呈碱性,可以将铁从易吸收的二价铁转化为难吸收的三价铁。缺硼会影响水分和钙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运输,导致分生细胞缺钙,阻碍细胞膜的形成,使幼芽及子粒细胞液呈强酸性,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缺硼还可能导致作物体内缺铁,降低其抗病能力。

土壤的pH值也会影响养分的吸收。当土壤呈酸性或pH值较低时,对阳离子的吸收会有拮抗作用;而当土壤呈碱性或pH值升高时,阳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会减弱,但阴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会增强。这种土壤条件的变化需要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肥策略,以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