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实践活动包括什么内容


二七区滨河花园实验小学开展清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为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二七区滨河花园实验小学二年级在清明时节举办了一系列沉浸式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们在传统习俗中筑牢劳动根基,培养劳动精神。

一、纸艺之花:菊花中的传统追思

利用纸张,学生们开始了对菊花的创作。用铁丝为骨,纸张作瓣,将每片花瓣的形状完美复刻在指尖上。白、紫、黄三色的搭配让每一朵纸菊花都成为指尖上的艺术品。每一片剪裁的纸、每一次折叠的动作、每一滴粘合的胶水,都是对学生们手脑协作能力的提升。而剪下的纸屑和被磨红的指腹,都是学生们匠心制作的印记。通过这活动,学生们用劳动的方式,将那份思念融入每一道精心折叠的褶痕中。

二、黏土的奥秘:青团与劳动智慧

将青绿黏土经过反复揉压,使其呈现出温润如艾草的质感。通过手掌的、虎口的塑形和白色小花的点缀,学生每一次的行动都重新诠释了“盘中餐”的深层含义。而用小刀刻竹篮的纹路、或是用棕泥搓条进行编织的过程,则展示了学生们对传统美食的尊重与热爱。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手工艺的制作,更是让学生们体会到劳动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三、草木中的劳作课:编织春天的花环

柳条、野花、蕨叶等自然元素被学生们巧妙地运用在花环的制作中。柳条去皮取柔枝,弯环打结,花草高低错落,麻绳缠结固定。这些步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喜悦。佩戴自己编制的花环奔跑时,草木香与汗水的混合气息在发间飘散,构成了对“踏青何必远行”的最好诠释。

四、绘画中的劳动痕迹:清明节令的立体呈现

在画纸上,学生们用青灰色的颜料描绘远山,用鹅的黏土塑造青团,用墨笔勾勒出纸伞斜雨的场景。画中扫墓的人影、春耕的场景以及食俗的器物都反映了学生们对劳动的观察和理解。染了颜料的袖口和被揉皱重画的画纸都是学生成长过程的见证,也让传统在劳动实践中变得触手可及、有感而发。

此次活动以清明节为契机,以劳动为纽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劳动出真知”的道理。在学校的“上善若水 致远行近”的校训引导下,“一主多元”灵动教育品牌的培养中,相信劳动教育会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