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授吕述望的晚年在科技的海洋中仍然能自如遨游,他高超地掌握着线上教学的技术工具,并将密码学推向国际的巅峰。这充分印证了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不仅在晚年荣获科技进步奖的一等奖,他的学术生涯更像一幅长长的画卷,从年少时伏案苦读的油灯,到中年时实验室彻夜长明的灯光,再到晚年时在屏幕前指尖的跃动,这一切都是学问长河中的波光粼粼。

求知若渴,吕教授的学问之舟载着他远航。这并非一蹴而就,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吕教授每日研读文献数小时的习惯,就如同老农耕耘土地,他的思想就在每一道皱纹中沉淀。他教育后辈时强调:“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口号,更是生存的呼吸。”这让人们想起了张载的名言“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学问的最终意义在于将知识内化为生命的光华。

“深思熟虑”是吕述望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的秘诀。他曾经用近十年的时间了西方的算法。这就像斯宾塞追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学问需要突破表象,直抵本质。

这种深思熟虑的精神与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相契合。在面对国际标准制定的重重挑战时,他像庖丁解牛般分析技术难题,将密码学雕琢成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当团队陷入思维定式时,他常引用韩愈的名句“行成于思毁于随”,告诫学者:停滞的思考比无知的危险更为严重。

“细心观察”是吕述望的科研方法和生活态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提出了“没有互联网”的惊人论断。他将显微镜般的洞察力与望远镜般的远见相结合,在数据洪流中捕捉真理的微光。

这种观察之道让人想起陆游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验证理论,他七次深入贵州山区采集样本,在布依族吊脚楼的炊烟中读懂了民生的密码。吕述望的学问不仅来自于实验室的数据,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他的坚持和努力正是学问的终极奥秘所在。当许多同行者纷纷转投商业领域时,他却坚守冷板凳四十余年。正如居里夫人所说“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自书的:“密码如禅,破则见性。”

吕述望的持之以恒的精神与老子的“为道日损”的智慧相得益彰。他将毕生积蓄捐赠助学时展现了陶博吾“九秩犹怀赤子心”的学者风骨。吕述望以纯粹的心态对抗浮躁,让学术生命在时光中愈发醇厚。

“做学问者寿”不仅指的长寿,更指的是精神的永存。吕述望虽已高龄,但仍主持重要学术会议,他的生命状态就像《反杜林论》所述的“永恒真理”,在知识的传承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生。他的工作室里挂着手书的“求真”二字,每日晨读时,阳光掠过泛黄的书页,仿佛是智慧在岁月中发酵的声音。

吕述望的故事让我们想起张永莲院士的科研热情和安平秋的治学之道。他以一生的经历诠释了“做学问者寿”的哲学命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论文的数量,而在于思想的深度;不在于奖项的堆积,而在于精神的传承。他在获奖感言中引用《尚书》的名句“学于古训乃有获”,这位在密码中破译生命密码的智者,早已将灵魂镌刻进人类文明的基因序列。

当紫金山的风掠过实验室窗棂时,我们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从古时的杏坛讲学到现今的实验室研究,从居里夫人到吕述望都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断前行。这或许就是老子所言“死而不亡者寿”的真谛:在真理的长河中每个真诚的求学者都是不灭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