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为难的句子有哪些


原宪问何为耻

孔子言传身教,总是给人们以深远的启示。其中有一段对话,是关于何为可耻的探讨。原宪,一名贤士,对此产生了疑问。

先听朱熹的解释。他解释说,“宪”指原思的名字,他所提及的“谷”便是禄的意思。也就是说,原宪问的是关于国之兴盛或衰落时,一个人是否能够拥有作为并尽其职责的问题。在朱熹看来,无论是否昌盛,如果只知享受俸禄而不作为,都是可耻的。

钱穆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段话。他表示,当繁荣时,并领取俸禄是理所应当的;而当遭遇时,仍坚守并领取俸禄则被视为可耻的行为。这种看法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在时期选择退隐或坚守的不同选择所蕴含的道德考量。

再看杨伯峻的解读,他对这段话的理解也大致相同,但更注重对原宪内心活动的揣摩。他描绘了原宪对于“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四种负面情绪的克制与仁的关系的深入思考。

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孔子强调了无论是否处于兴盛时期,如果一个人只知享受俸禄而不尽其职责,都是可耻的。特别是在时期,仍坚守并领取俸禄而不为所当为,更是被视为可耻的行为。这表明了孔子对于责任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公义的追求。

第二层意思则是关于克己修身的思考。原宪问到:“好胜、自夸、怨恨、贪欲”这四种情绪若都能克制并使其不于外,那是不是就可以称为仁了呢?对于这一点,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而在我看来,“可以为难矣”是指这种克制自身、去除恶念的行为是非常困难的,至于是否达到仁的境界,就不得而知了。

进一步思考,“仁”并非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或想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行动来体现。仁心如果没有转化为仁行,那么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一个人心中对仁的理解没有偏差,但如果他的行为与历史主流价值观不符,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算是仁的体现。

在讨论中我们还能得出结论:当一个人真正去理解并践行仁道时,无论是克己复礼还是对待生活各种境遇的态度都应该从“行”的角度去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心”的层面。因为真正的仁者不仅要有仁心还要有仁行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让我们来直译本章的内容:

原宪询问何为可耻之事。孔子说:“昌盛时领俸禄是理所应当;时仍领俸禄而不尽责即为可耻。”接着原宪又问:“如果一个人能克制攻击欲、减少怨恨、控制欲望不轻易发作并且不再炫耀自己这是否算是仁呢?”孔子回答道:“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否真正达到仁的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的对话与解读让我们对“何为可耻”、“何为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以行动去践行我们所理解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