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渐淡最经典的一句


春风已至二月初,初度寒退喜逢春,在短暂的团聚欢声笑语、家庭和乐融融之后,又迎来了新的忙碌。有的农人耕耘于田间,有的商家开业迎宾客,有的学子重回学堂,还有的人正踏上远方新的旅程……

有些许声音在叹息,七天的时间仿佛使春节变得过于匆匆,亦有人语说飞速发展的生活让我们遗忘了过年那原始的味道。确实如此,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飞速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春节的形式与内涵已然有了不少改变。年味渐淡,这一感受已为众人所共通,并成为了对文化的一种担忧。

古语有言:“年节有节序,序序有传统。”从“二十三糖瓜粘”到“年三十包饺子”,传统习俗的仪式感在岁月的长河中似乎变得更为短暂。从燃放烟花爆竹、收看春晚的热闹到禁止燃放、全民红包的潮流,浓浓的年味似乎在悄然间与我们渐行渐远。

那么何为年味?或许在陆庆屹导演的纪录片《四个春天》中可以找到答案。围炉共看春晚、带父母旅行、兄弟姐妹回家陪伴父母、不舍的告别……这些都是年味,它既是一种节日的习俗,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情感的汇聚就是“年”,情感深厚则味道浓郁。

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其内在的精神。许多人在感叹年俗的变化之大,从传统的拜年,到电话、短信、微博等各式拜年方式,年俗随着时代而变迁。但春节的精神却始终未变——团圆、祝福、祥和、感恩、憧憬。从农耕文明的交市场文明的信息化交流,人们通过这个节日实现了平日难以实现的信息交换和情感互动。

春晚的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全民参与的多元互动,亲朋好友的聚会从家乡走到各地的旅行,从过去的观灯舞龙到现在的“春节+”活动等,看似年味变淡的背后,实则是不断丰富的“加法”。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应结合时代的审美需求,与现活相适应,适当创新和发展。破旧立新,扬弃继承,这是春节发展的必然规律。

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强调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不是简单复古或否定,而是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正如著名民间文艺家郑一民所说:“年味淡了,是因为生活富裕了,文化素养提高了,人们对年的期待更高更多了。”这其实是人们对文化创新的需求。

对年味不足的担忧与抱怨,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焦虑和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年味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我们应以新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春节,用新的理念服务新的年俗。只有顺应规律、创新年俗、继往开来,才能让春节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其文化精神不变,让春节的精神在传承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