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人有四种本心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聊聊那四种精神境界以及如何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通过一个精彩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深奥的道理。
大家好,欢迎收听小播读书。今天我们要深入分享的是《列子·黄帝篇》中的内容。这篇文章讲述了人精神境界的四个层次或四个阶段。首先是列子和老商氏、伯高子的故事。列子以他们为师友,学到了许多本事。之后,尹生听闻列子的才学,搬来与列子同住,希望能从列子那里学习。尹生多次向列子请教,列子却似乎对他不理不睬,这让尹生感到郁闷。但几个月后,尹生再次来请教列子,这时列子的让尹生豁然开朗。
列子开始解释他的学习过程。一开始,他跟随老商氏和伯高子时,心中不敢计较是非得失,也绝不多言妄评。经过三年时间,老师才对他稍露笑意。列子将这一阶段称为:“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这意味着在初期,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敢轻易对事物做出评价。
接下来,五年后,列子的心境开始发生变化,他开始有了是非观念,能够谈论利害关系。这时老师开始对他展露笑容。这是第二个阶段:“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我们开始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七年之后,列子的心境更加自由,他不再受是非得失的束缚,口舌也更加自由。这是第三个阶段:“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在这个阶段,我们放下了许多束缚和偏见,更加自由地思考和表达。
九年之后,列子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放纵心灵和口舌去思考、去谈论,已经不再清楚什么是非得失、利害关系。这是第四个阶段:“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这个阶段是真正的自由境界,我们超越了所有的束缚和界限,与世界融为一体。
列子认为,达到这个境界后,我们的感官变得模糊不清。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五官的界限消失,精神集中而形体消散。我们的身体与自然相融为一体。这时我们随风飘荡,如同树叶或干燥的皮壳子一样。这种境界下,我们甚至无法感知自己的存在和外界的界限。
列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知的四个阶段和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四种状态。第一阶段是初学者的谦逊和谨慎;第二阶段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第三阶段是自由的思考和表达;第四阶段则是真正的自由境界,超越了所有的束缚和界限。
为什么这种境界是最高级的呢?就像一条鱼融入水中才能真懂水的本质一样,我们把自身融入自然中才能领悟世界的真谛。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最高境界。
除了列子的故事外,我们还可以从孟子的思想中找到相似的理念。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三个阶段与列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尽心是通过人的本心去领悟天道的过程。而当我们全情投入于一件事时就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也正是道家思想中领悟天道的境界之一而类似境界同样可以通过将自身融入自然中加以领悟只有当我们身心皆能“知行合一”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